出品 | 虎嗅商業、消費與機動組
作者 | 苗正卿
題圖 | IC Photo
165億,這是雙匯父子反目一日的代價。
截至8月18日收盤,萬洲國際市值已經蒸發112億港元,另一家“萬隆系”上市公司雙匯發展則蒸發近53億元。雖然這場中國商業史上罕見的父子反目事件尚未徹底走出迷霧,但資本市場已經用腳投票。
在8月17日萬隆長子萬洪建撰文《萬洪建:我眼中的父親和萬隆》後,8月18日午間,雙彙集團控股股東、上市公司萬洲國際在港交所發佈公告,對萬洪建文中提及的多項“指控”進行澄清。
隱藏在宮鬥戲碼背後的,是雙匯在業務及產品端遇到的困局:以西式肉製品為發力重點的雙匯,已經遇到了明顯的增長天花板——2019年以來,雙匯的銷量幾乎陷於停滯狀態。來自雙匯發展的財報顯示(雙匯王中王就是雙匯發展旗下重要產品)2019年至2020年,生鮮肉銷量逐年同比下降3.06%、7.02%;包裝肉製品銷量2019年增長0.05%,2020年下降0.92%。
虎嗅第一時間聯繫了多位熟悉萬隆或與雙匯合作過的業內人士,而大家提到了一個相似的看法:“就算沒有宮鬥劇,雙匯也到了需要轉型的時刻。”
缺豬的肉企帝國
雙匯的基本盤在於上游的“豬源”優勢,以及下游渠道優勢。
在豬源上,雙匯主要有兩個“獲豬渠道”:2013年,萬洲國際以71億美元收購Smithfield後,獲得了來自美國的持續“豬源”,此外雙匯依然會從國內養殖户中收豬。簡單來説,兩種豬源形成了雙匯“生鮮肉製品”的兩大品類:冷鮮肉產品(及部分凍肉產品)、熱鮮肉產品(鮮肉)。
這裏需要稍微點明一下2013年收購Smithfield對於當時萬洲國際的一個隱性價值。當時瘦肉精事件讓眾多本土肉企處於風口浪尖,收購Smithfield所帶來的品牌效應,其實挽救了雙匯的形象。
但必須看出,雙匯在“豬源”上已經遇到了挑戰。首先是Smithfield不再是萬能魔法,研究Smithfield的數據不難發現,中國市場已經是其最重要的肉品銷售地。但中國消費者對於凍肉乃至冷鮮肉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來自《中國農業展望報告》的數據顯示,目前冷鮮肉在豬肉消費佔比為40%,而熱鮮肉則為60%。值得注意的是趨勢,統計顯示,凍肉、冷鮮肉整體消費趨勢呈現下滑狀態。
但雙匯依然在“逆勢加碼”,這也是萬洪建在其之前公開表態和文章中都提過的問題,雙匯不僅加大了對Smithfield凍肉、冷鮮肉的採購量,甚至在進價上還有“不同於市場平均水平的估價體系”。
但“豬源”之困並非只體現在Smithfield這一點。在熱鮮肉消費趨勢上升狀態下,本地生豬成為了各大肉企的競爭焦點。但雙匯正在失去“生豬優勢”,來自財報數據和公開信息顯示,雙匯的生豬屠宰量從2015年的1230萬頭下降到了2020年的710萬頭。
大環境因素不能成為藉口。因為競爭對手的增勢明顯,同在河南的牧原股份是一個明顯的案例。以2019年4月到2020年3月的數據為例,牧原股份的商品豬+仔豬出欄量975萬頭,位列國內第一。如果我們對比一下另一家養豬巨頭正邦集團,可以感受到牧原股份的“豬源優勢”,同一週期內,正邦集團的商品豬+仔豬出欄量僅為513萬頭。隱藏在出欄量背後的還有仔豬比例。在牧原股份975萬頭豬中,有近250萬頭為仔豬。
如果我們把視角迴歸雙匯,可以看出在“豬源”問題上,雙匯所發力的美國豬源(凍肉等產品),正在和整體消費趨勢背道而馳,而在本土生豬資源佈局上,雙匯曾經建立的優勢壁壘已不存在。
另一個曾經讓雙匯視為殺手鐧的是渠道優勢。雙匯很早就採用了先款後貨模式,這不僅加固了雙匯的現金量安全性,也讓雙匯逐漸形成了強勢的渠道話語權。
雙匯的生鮮肉(冷鮮肉和熱鮮肉)主要依託於四大渠道:特約店、超市、B端餐飲、農貿市場。前兩個渠道是雙匯最關鍵的渠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雙匯的肉製品比“白牌”產品溢價明顯,對於農貿市場消費者和B端餐飲方而言,大量採用雙匯肉製品意味着成本提高。
近十年來,雙匯最重要的銷售渠道都基於特約店和商超。但在這些渠道中,雙匯一直存在“缺少自有渠道”這個軟肋。隨着更多的生鮮肉品牌崛起,特約店和商超開始有更多選擇。2018年,雙匯曾經明確提過“擴網絡”戰略,試圖擴大自建的終端渠道。一個努力的方向是熟食店。2019年雙匯曾經主推過一波熟食店項目,但時至今日這個戰略已經處於不了了之的狀態:在財報中,熟食店對雙匯的貢獻極為有限。
雙匯需變
在多位和萬隆接觸過的人眼中,“固執”是萬隆身上最明顯的標籤。
“他是那種認準了一件事,毅然決然就會上馬的人。”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萬隆的性格底色曾經是他成功的根源:在早年和春都的大戰中,萬隆堅持“先錢後貨”模式,從而讓雙匯避免了資金鍊斷裂的災難;同樣,在2013年收購Smithfield時,又是萬隆最終拍板,以“蛇吞象”之勢收購了產量、銷量遠高於自己的巨頭。
但萬隆活在了過去的時間裏。
比如他對於正在崛起的國貨消費趨勢的漠視:時至今日,雙匯旗下最重要的產品依然是美式肉製品。在2013年收購Smithfield時,曾在媒體和網絡上出現了一波宣傳“讓中國人吃上美國豬”。但這種理念,和今天中國消費者的價值觀已經不盡相同。
“那時候無論是肉、奶、水果,只要是來自國外的,就有人覺得天然的好,但今天人們會覺得本地產物更有價值。”一位食品行業分析師表示,這股趨勢在2020年之後更為明顯,以乳製品為例,中國本土產的水牛奶開始成為新網紅品;而在肉類領域,走地豬、走地雞已經火了好幾年了。
值得玩味的是,2019年雙匯曾高調進軍“熱狗”。2019年9月,雙匯三文熱狗首家門店落地鄭州。在當時的公開採訪活動中,雙匯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熱狗重獲年輕人的青睞”。而就在一年前,文和友、五爺拌麪剛剛開業;在便食、零食領域,2019年前後一批圍繞速食中餐、方便火鍋、國潮豆製品等品類發力的品牌紛紛出現。
公開信息顯示,直到2020年雙匯才開始發力國潮、國風類產品——在這一年雙十一上,雙匯推出了一款名為“火炫風刻花香腸”的產品。國潮確實給雙匯帶來甜頭,財報顯示,在這一年的雙匯新產品銷量榜中,火炫風刻花香腸以5000噸名列新品前五。
“傳統西式火腿腸,是比較符合美國人口味的,要把鹹味適當凸顯出來,要讓人感受到。但是現在消費者對於火腿腸的需求是本土化的,比如需要辣味、酸辣味、甚至要吃到脆骨。”某品牌火腿腸品類研發負責人表示,在轉型國潮這件事上,雙匯比很多新消費品牌的腳步慢許多。同樣遲滯的,還有雙匯面對新流量渠道的轉型。直到2020年,雙匯才正式發力短視頻和直播。相比之下,老對手金鑼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佈局直播和電商渠道。而另一個對手雨潤,則在2020年搭建了直播基地。
眼下,81歲的萬隆需要儘快讓資本市場恢復對雙匯信任,也需要直面萬洪建指出的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
而在這場躁動的宮鬥案平靜的那天,萬隆或許需要重新思考雙匯現在的發展狀況:這已經不是2000年那個通過引進歐美生產線就能鶴立雞羣的時代了,他需要重新觀察新崛起的對手們,以及正在被對手們深研的新一代消費者。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