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萬億藍海待開發,氫能接棒碳中和走妖,仍有四大問題待解決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何明俊

清明節後,碳中和行情熄火,氫能源在消息面加持下接過碳中和的大旗,颳起陣陣妖風。

4月9日,氫能源板塊延續之前漲勢,多隻概念股強勢漲停。截至收盤,同花順氫能源指數報收1397.86點,漲1.44%;雪人股份(002639.SZ)報收8.76元/股,打卡“4連板”;豫能控股(001896.SZ)再次漲停,報收10.22元/股,完成7天6板。

2.5萬億藍海待開發,氫能接棒碳中和走妖,仍有四大問題待解決

本輪大批資金湧入,導致氫能源板塊行情“走妖”,市場將其歸因為“龍頭入局”。

3月31日,隆基股份(601012.SH)通過全資子公司隆基綠能創投攜手百億私募上海朱雀投資,合資成立西安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3億元。隆基股份董事長李振國親自掛帥,進軍氫能領域。這被市場解讀為隆基股份繼強勢佈局BIPV後的又一大動作。

隆基股份只是眾多入局氫能市場的上市公司之一。雪人股份於4月8日發佈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募集資金擬用於公司氫能領域相關產業商業化項目,滿足公司氫能產業佈局的發展需要,提升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力。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具體發行規模、發行對象暫未確定,

同日,時代週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雪人股份董秘辦,相關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公司於2017年開始佈局氫能,但目前公司在氫能上的商業計劃並不確定,以公告為準。

除了上市公司和各路資本,各地政府也早已將目光瞄準氫能領域,目前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在內的30餘個省市級的氫能發展規劃相繼出台。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氫能市場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產業發展任重道遠。“氫能的主要問題就是成本高、推廣難。”上述雪人股份董秘辦相關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因為氫能暫未做到產業化,可應用的地方較少,因此成本非常昂貴,還需依賴政策支持。“等產量上來了,成本自然就能降下去,屆時市場接受度也就能起來。”該人士稱。

爭奪萬億市場

氫能被譽為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二次能源。由於氫氣的燃燒產物是水,加上在宇宙中分佈廣泛,因此在碳達峯、碳中和背景下,氫能也被視為“最終版”的清潔能源。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承擔全球18%的能源終端需求,創造超過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燃料電池汽車在全球佔比將提升至20%-25%。

“目前國內的氫能應用主要集中在交通領域,即汽車燃料電池相關分支。”4月8日,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08235.HK)氫能事業部總監楊婷婷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説,“從長遠來看,汽車領域可能只是一個先導環節,就是通過汽車去驗證並支持氫能相關的技術研發,然後藉此培育氫能產業鏈。”

上世紀90年代初,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普遍完成碳達峯,美國和日本也分別於2007年和2012年完成碳達峯。在氫能方面的發展,率先完成碳達峯的國家已領先於中國。雖然中國的氫氣應用量大,但氫氣與氫能有所區別,前者屬於一級能源直接應用,後者則屬於二級能源應用,因此,中國氫能產業鏈尚處於初級階段,與海外國家氫能產業鏈相比仍有差距。

中信證券研究所推算,當前中國氫氣需求結構中,煉化及合成氨環節佔總需求比例超過90%,燃料電池車佔比僅為0.07%。在氫能應用上,中國仍具備極大的市場潛力。

廣闊的市場空間、萬億級別的市場價值,吸引了不少企業爭相佈局氫能產業鏈。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中所屬概念為“燃料電池”的已有125家,而新入局的隆基股份則未被納入其中。

2.5萬億藍海待開發,氫能接棒碳中和走妖,仍有四大問題待解決

財報顯示,雪人股份、美錦能源(000723.SZ)、豫能控股、鴻達興業(002002.SZ)、厚普股份(300471.SZ)、動力源(600405.SH)、雄韜股份(002733.SZ)等7只氫能源概念股,氫能業務範圍主要集中在制氫、儲氫、氫液化、加註氫、氫氣設備等環節。

平安證券數據顯示,我國氫能投資規模近3年來呈現增長態勢。2018年,燃料電池行業開始商業化運營的導入期,當年氫能產業投資總額為850億元。2019年,氫能產業投資規模翻倍至1805億元,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仍保持在1000億元以上,而2020年氫能累計投資規模與2019年相比已接近翻倍。

2.5萬億藍海待開發,氫能接棒碳中和走妖,仍有四大問題待解決

投資規模逐年增長,但氫能相關企業數量並不多。天眼查數據顯示,2018年與氫能相關總註冊企業為638家,2019年增長至876家,2020年增長至1072家。截至2021年3月底,氫能新增註冊企業僅為54家。

2.5萬億藍海待開發,氫能接棒碳中和走妖,仍有四大問題待解決

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數據,多家央企已佈局氫能產業鏈,包括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點頭、東方電氣等知名央企。

政策加持,地方政府搶灘

要吸引資本進駐,少不了相關政策的加持。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後的《政府工作報告》修訂版補充了“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等內容。有機構認為,這是氫能規模化發展的真正起點,意味着氫燃料電池車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2020年9月,財政部、發改委等五部門(下稱“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下稱《通知》)。“構建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條”、“開展燃料電池汽車新技術、新車型的示範應用”、“探索有效的商業運營模式”、“完善政策制度環境”被列為示範內容。通知顯示,示範期間,五部門將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入圍示範的城市羣按照其目標完成情況給予獎勵。

2.5萬億藍海待開發,氫能接棒碳中和走妖,仍有四大問題待解決

時代週報記者瞭解到,包括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在內的30餘個省市級已經相繼出台氫能發展規劃,包括氫能技術研發、裝備製造、市場運營等多方面都被列入氫能發展規劃中。

而在各地的“十四五”規劃中,超過10個省市將氫能納入,包括廣東、甘肅、河北、山東、內蒙古、陝西、吉林、廣西等省份。其中,山東表示,要在新能源新材料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以核電、氫能、智能電網及儲能等為支撐的新能源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

4月7日晚,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佈《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提出在2023年前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到2025年,新增37座加氫站建設,燃料電池車累計推廣突破1萬輛,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的具體目標。

另外,五部門近日再次下發通知,擬將京滬粵冀豫等地納入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羣。按照要求,上述城市將把此前報送的實施方案進行修改之後在4月30日前上報給5部門,並由專家委員會進行評審並確定最終名單。

“目前關於氫能方面的政策有助於提升公司氫能業務。”上述雪人股份董秘辦相關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隨着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的開展,燃料電池將逐步產業化,燃料電池系統成本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將進一步減小。”楊婷婷説,“但目前氫燃料電池產業仍處於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對政策的依賴性較大。”

標準挑戰和成本掣肘

儘管有資本和政策利好的加持,但氫能產業鏈的完善仍面臨多重挑戰。業內認為,挑戰主要集中在材料、成本、市場推廣和技術標準等四個方面。

經過十多年發展,我國氫燃料電池標準系統雖初步形成,但已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氫氣製備、儲運、加氫站驗收、燃料電池零部件到系統等各環節的檢測認證標準體系尚不健全,制約了產業鏈發展與產品的推廣。”楊婷婷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東興證券首席電新分析師鄭丹丹對時代週報記者分析稱,氫能產業鏈的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由於氫燃料電池產業鏈較長,涉及制氫、儲運、加氫站、車輛等多個環節,加上氫氣易燃易爆的特性,產業發展與安全問題息息相關,一套完善的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標準可以降低氫能的風險。

缺乏完善的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標準,與我國在氫能領域的整體研製能力有關。“我國在氫能上的研製能力和日本、美國等國家差距較大,亟需在基礎材料、核心器件和控制策略等環節提高研製水平。”鄭丹丹稱。

國內氫能產業鏈的上游材料環節,技術成熟度比較低。像質子交換膜等材料,直至2020年才有企業通過強檢,在那之前,相關材料完全依賴進口。光大證券研報稱,上游的電堆、零件和材料是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門檻較高,主要以國外供應商為主。據悉,除了燃料電池外,加氫站設備同樣也存在關鍵零部件進口的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通知》的總體思路在於“通過對新技術示範應用以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應用給予獎勵,加快帶動相關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和整車核心技術研發創新”,這有助於解決氫能產業中關鍵零部件及材料進口的問題。

由於不少材料都需要進口,這樣一來便推高了氫能產品的成本。

2020年末,國鴻氫能、氫璞創能、雄韜股份分別召開了燃料電池電堆新品發佈會,公佈了針對大客户批量採購的電堆價格分別為2000元/KW、1699元/KW、1599元/KW。

楊婷婷認為,按照這個價格預測,2021年氫能系統的市場價格有望達到3000元/KW左右,到示範期末(2024年),中國燃料電池系統成本有望下降至1500元/KW。

從製造環節來看,目前國內的氫能產業鏈企業,大多尚未實現批量化生產,部分核心材料及技術存在發展瓶頸。企業研發投入較高且產品產量較小,導致製造成本居高不下。而產業鏈各環節高成本疊加之下,氫燃料電池汽車成本遠遠高於純電動汽車和燃油車。

氫能的商業未來取決於氫能成本的高低。當前,我國氫能產能高但用量少,需要通過加大市場推廣提高用量才能加快氫能相關技術的突破。而要解決氫能產業面臨的困境,開展國際合作或許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利用外資力量可以快速完善國內氫能產業鏈,同時部分外資企業掌握領先技術,合資合作或可加快國內企業技術進步。”鄭丹丹對時代週報記者説。

在產業層面上,中外企業已開始探討在氫能產業領域的合作。2019年11月,中國石化集團與法國液化空氣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加強氫能領域合作。2020年,億華通及四家中國車企(一汽、東風、北汽、廣汽)和豐田成立了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公司。2021年3月底,億華通公告擬與豐田設立合營公司華豐燃料電池。

“我們認為,如果政策層面能給予引導,藉助外資企業的專業積累,將可促進中國氫能產業更快發展。”鄭丹丹稱。

(實習生鍾美琪對此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14 字。

轉載請註明: 2.5萬億藍海待開發,氫能接棒碳中和走妖,仍有四大問題待解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