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9月18日電 題:“80後”海歸創業路上的“詩與遠方”
作者 周燕玲
海歸、大數據,兩個詞疊加在“80後”的呂根源身上,產生的效應是讓瓶裝液化氣這個“生冷”行業,重新換了個“活法”。
家用瓶裝液化氣一般15公斤裝,爆炸時相當於150公斤TNT炸藥的威力,足以炸燬兩層樓房。因家中一直從事瓶裝液化氣行業,呂根源對這個行業的痛點如數家珍。
如何預防瓶裝液化氣變成“炸彈”,是呂根源一直思索的問題。2009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他赴英國留學,留學期間格外關注英國對瓶裝液化氣的監管及安全配送。
作為家中獨子,原本打算在國外發展的呂根源,碩士畢業後回到了貴陽。子承父業的他打算利用自身所學,建立一個數字化的監管和銷售平台,規範自家瓶裝液化氣。
碰巧的是,當時作為貴州歐美同學會青年委員會副會長的呂根源,向主管部門貴州省委統戰部彙報工作時,其建議他把瓶裝液化氣智能監管平台覆蓋到整個貴州,解決行業的監管難點和痛點。
在呂根源看來,“80後”是敢於冒險的一代人,既然選擇回國發展那就要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為此,從2013年起呂根源深入瓶裝液化氣行業進行走訪調研,並前往北上廣等大城市學習“取經”。
2014年,貴州利用當地生態環境好、氣候涼爽等優勢,開始瞄準大數據“藍海”。乘着大數據東風,呂根源2015年攜手一幫“黔籍海歸”創立公司,致力於為亂象叢生的瓶裝液化氣市場戴上“緊箍咒”。
“因瓶裝液化氣監管涉及部門眾多,但部門之間又無法做好聯動。”呂根源説,公司想利用大數據建立氣瓶追溯體系,讓氣瓶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打通行業數據、整合瓶裝液化氣銷售門店、引入第三方責任險……創業之路比呂根源預想的要艱難許多,不僅融資難,其公司的股東也在不斷替換,“因為許多人認為瓶裝液化氣行業即將走向消亡,沒有發展前景。”
近年來,隨着管道天然氣進入千家萬户,民眾用氣逐漸告別“扛罐上樓”時代,瓶裝液化氣用户也隨之萎縮,並集中於城市餐飲場所,體量雖小使用量卻很大。
呂根源覺得,瓶裝液化氣或許有一天會消失,但不是現在,目前的體量和市場前景都很大,值得自己去“深耕細作”。
從創立公司到項目真正落地,呂根源用了4年時間,因前期籌備時間較長,公司常年只有支出沒有收入,揭不開鍋是每個月的常態,“時常想要放棄,但又告誡自己既然敢‘吃螃蟹’需要的就不僅是勇氣還要有耐力。”
2019年,呂根源公司研發的貴州省氣瓶安全監管服務平台正式落地,通過對氣瓶粘貼電子標籤實行身份管理,可實時監管氣瓶從出廠到報廢的全生命週期數據,有效解決了監管能力不足、安全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氣瓶隱患較多等問題。
平台上線至今,登記氣瓶產權單位197家,氣瓶充裝單位183家,氣瓶檢驗機構49家,完成特種設備使用登記的氣瓶有451萬餘隻,為氣瓶安裝電子標籤241萬餘隻。
2020年,呂根源的公司又開發貴陽市氣瓶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增設視頻監控和數據監控平台,同時實現對氣瓶運輸、倉儲、銷售配送、終端使用的全流程追溯。同年,公司營業額達5000萬元,員工從最初的4人發展到近60人。
“回國發展是正確的選擇,因為中國不僅發展速度快,發展空間也很大。”呂根源説,海歸不僅要回國發展,更應該來貴州這樣經濟增速較快的地方闖一番天地,實現心中的“詩與遠方”。
數據顯示,留學生學成回國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至2019年中國留學生學成回國佔比達八成。在回國的留學人員中,創業或者加入創業公司漸成趨勢。
擁有多年創業經驗的呂根源看來,許多海歸雖然學習了許多海外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但回國創業常常會“水土不服”,因此海歸回國創業要主動地去“接地氣”和創新,切勿眼高手低。
談及未來發展,呂根源坦言,想把貴州運輸瓶裝液化氣的車輛進行整體規範,做好安全配送的“最後一公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