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投資機會來臨時,你總是不知不覺?

一、數字的欺騙

世界上有一些數字,天生就是設計成欺騙普通人的,比如地震級數。

七級地震是六級地震的幾倍?以前看過百科,記住了一個10倍,今天寫這篇文章時查了一下,約30倍。所以汶川地震把震級從7.8調高到8級,強度差得不是一點點,而是整整兩倍。

如果説,地震的級數是設計出來時就不打算讓普通人理解的話,還有一些數字的迷惑性就是人天生的思維誤區。

如果你不是一個股民,指數2%的上漲跟1%的上漲的差別,可能就是兩倍的關係。

但如果你做股票投資,你就應該都知道2%的中陽線出現的概率,要遠遠低於1%的小陽線,因此其引發關注的程度遠遠高於1%。《隨機漫步的傻瓜》一書,將其稱為“顯著性”,即一件事的信號意義。

“顯著性”是指數級增長的,指數漲2%的“顯著性”是漲1%的4倍,而不是2倍,漲5%是32倍,7%的陽線是128倍。

很多事後被發現是“顯著性”事件的,在發生時只是稍微有些異常,無論是當事人,還是第一批記錄和傳播者,都不會意識到,它們將演變成影響巨大的事件。

“顯著性”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還是以股市這個比較容易量化的市場為例。

二、 “顯著性”的第一個條件:連鎖反應

大部分非職業投資者平時並不關注股票,無非是漲漲跌跌,通常是買入後觀察幾天,後來就忙別的去了——生活中有遠比它更重要的事情。

不過在股市大漲或大跌的新聞之後,這些人確實會打開手機看一眼。所以一根3%以上的陽線,或連續幾天的上漲,就有可能觸發他們的關注,而這代表了比平時高8倍的關注。

大部分人買股票的心態都是一開始小小的去嘗試,賺了錢之後,再投入更多的錢。

賺錢效應驅使他們從支付寶、銀行卡上轉入到股票賬户上更多的錢,這些新進入的資金使市場上的供求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終於拉出了一個5%以上的大陽線,而成交量也創出天量。

這個消息迅速從財經頻道到了頭條熱搜,此時,顯著性放大到32倍,引發更多人的關注,終於波及到另一羣規模更大的人羣——他們從未接觸過股票,只是最近有些閒錢剛好到期,覺得銀行理財收益太低了,但你讓他買股票,他還是不敢的。

正常情況下,這類人的生活跟股市沒有交集,但連續一根大陽線之後就不同了。剛好支付寶直播推薦某某新發行的股票基金,想想鄰居王二傻買基金居然賺錢了,還開了新車得瑟,他們忍不住點了進去。只見畫面裏是頂着名校名企光環的基金經理,背板上是好到把天下錢都賺回來了的業績,還有一旁口若懸河的女主播,終於讓他們動了心。

一週後,這幾支承載着幾十萬新基民的基金,帶着幾十億的新錢進入市場,把這位基金經理手上持有的股票,全部再買一遍,於是,指數再次大漲,基金淨值也如火箭般竄升。

這就是股諺説的:一根大陽線,千軍萬馬來相見。

“顯著性”的發生並不是僅僅是因為出現概率低,更是因為它的出現,促使某些人產生行動,這些人的行動又讓這個信號進一步放大,讓更大範圍的人接受到信號,再採取行動,引發連鎖反應。

顯著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焦點新聞事件引發的模仿行為。

韓國有一座麻浦大橋,剛建成就有一些人選擇在此自殺了結一生,這些事件被媒體報道後,引發了更多的人到此自殺,這是“顯著性”引發的第一波擴散。

大橋管理者並沒有意識到媒體在其中的關鍵作用,為了勸阻自殺者,他們在橋上寫了很多勵志短語,並且很有創意地使用了互動裝置,一下子被媒體當成是正能量進行了廣泛的報道,並稱之為“生命之橋”。

結果事與願違,自殺者的數量猛增6倍,這是“顯著性”的第二波擴散。

之前媒體被要求不要重點報道“校園兇殺案”,正是因為此類報道由於廣泛受關注,產生“顯著性”效應,很容易引起模仿和擴散。

當然,產生“顯著性”,並不僅僅需要連鎖反應,還需要另一個條件。

三、 “顯著性”的第二個條件:敏感人羣基數

以前美國人很少炒股票,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量佔比僅為10%。可今年以來,美國韭菜們的炒股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根據最近的統計,交易量佔比已經從10%上升到20%。

原因跟今年上漲的“顯著性”有關,美股在3月份暴跌之後,就一路上漲,近期屢創新高,而且今年上漲的斜率比較以往都高,在感染確診人羣冠絕全球,失業人羣大幅飆升的背景下,格外扎眼。

不過,美股這種力度的下跌與反彈,在2008年~2009年的上一輪危機中也出現過,為什麼當時沒有觸發散户的入市熱情呢?

這就是引發“顯著性效應”的第二個條件:敏感人羣基數。

以前美國人不炒股,因為美國的投資渠道高度發達,不同收益與風險組合的投資產品都有,個人炒股從投入產出比來看並不划算。

而今年炒股的人並不是主流的投資者,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他們:有錢有閒。

美國暴發疫情之後,美國政府直接把錢發給個人,而不是像中國政府以貸款的形式給企業,導致民眾手上突然多了幾千美金。可錢有了,消費場所卻沒了,人也出不去,自然有一部分閒在家裏,開始炒股——跟我國春節假期延期導致的2月下旬的那波上漲非常相似。

此外,也有大量員工在家辦公,導致工作自由度大大增加的原因。美國人平時上班不太“摸魚”,自然不會去炒股。現在在家裏,邊敲程序代碼,邊敲股票代碼,誰也管不着。

美股的“顯著性”也體現在今年漲得最好的都是美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巨頭公司:蘋果、谷歌、亞馬遜、特斯拉,個人投資者更容易選股。

為什麼投資機會來臨時,你總是不知不覺?
我在油管上看到美國股評家教美國韭菜炒股的節目裏説:“大盤一旦跌下來,你把手裏的其他股票都賣了,買蘋果,買特斯拉,買亞馬遜,跌下去還會再創新高。”

散户的特點就是追漲殺跌,美國人也不例外,結果是上漲比以往更兇猛,吸引了更多散户,導致顯著性發生了擴散。

四、 “顯著性”的衰減

“顯著性”也不是無邊際地擴散下去,也會出現效應的邊際衰減。而且“顯著性”越明顯,其衰減時的速度也越快。

第一個原因是傳播效應的衰減。事情的“顯著性”跟稀有程度有關,股市突破大漲當然是新聞,天天漲就沒有什麼傳播價值了。

第二個原因是受眾衰減。任何話題都有易感人羣和完全不敏感人羣,大部分易感人羣和一部分中性人羣都接受到信息後,剩下的“不敏感人羣”就算是同事天天在耳朵邊討論,也是無感的。

第三個原因是社交新鮮感的喪失。現在的話題傳播越來越依賴社交傳播,社交傳播的心態是“我告訴你一件你不知道的新鮮事”,當傳播者意識到大部分人都知道此事後,就不再有傳播的慾望。

最終,大部分事件出現“顯著性”特徵後,只會加快其原有的運作節奏,而不會改變事件本身的性質:股市如果缺乏上漲的動力,只會出現脈衝性暴漲暴跌的行情,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美國韭菜們最終還是會帶着虧損回到原先的生活軌道;而新聞熱點事件,如果只有話題性,沒有符合社會內在發展的因素,也幾乎不會對我們的時代留下任何價值。

唯有那些剛好處於社會發展臨界點的“顯著性”事件,才會發生改變。

那些改變整個社會或你的生活的事件,起初只是讓你略感意外,然後才發生“顯著性”變化,而你到底是先知先覺,還是後知後覺,亦或是不知不覺,就在這短短的時間窗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63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投資機會來臨時,你總是不知不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