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巨無霸”企業密集上市,對市場資金的“抽水效應”有多大?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財經

超大體量公司近期進入密集上市期,一批千億、萬億級企業陸續完成或準備IPO。

7月20日,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宣佈,啓動在上交所科創板和香港聯交所主板尋求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當天,滴滴被傳出計劃最快年內在香港IPO,目標估值超過6000億港元。

同一天,國內“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暴漲212.4%,總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元。7月16日,中芯國際在科創板鳴鑼上市,當日漲幅超過245%,A股總市值達7000億元。

類似這些“巨無霸”體量的公司的密集上市,會對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A股和港股市場的資金還夠用嗎?


7月16日,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A股上市。


3家千億級公司接連上市

近期,多家 “巨無霸”企業登陸A股市場,就已上市企業來看,僅上週A股市場就接連迎來兩家上市首日市值破萬億元的企業。

7月16日,中芯國際在科創板鳴鑼,完成“A+H”上市。這個A股近10年來IPO募資體量最大的“巨無霸”企業,在科創板正式上市前就受到追捧。據Wind數據顯示,中芯國際發行價為27.46元/股,發行市值532億元,在競價環節,中芯國際股價一度被推高至110元/股,開盤價95元/股,漲幅達到245.96%。截至當日收盤,中芯國際報82.92元/股,漲幅201.97%。

上市首日,中芯國際全天成交總額479.67億元, 是A股歷史上單日第四大交易額,僅次於2007年11月5日上市首日的中石油(700億元)、2015年7月7日中國平安(679億)和2015年6月9日中國中車(497億)。總市值也在上市首日達到5918億元,超過中國石化,居A股第11名。

就在中芯國際上市前一日,另一家千億俱樂部成員君實生物登陸科創板,成為首個“新三板+H股+科創板”公司。在鳴鑼上市當日,君實生物股價一度衝高至220.40元/股,較55.5元/股的發行價上漲超過290%。截至當日收盤,君實生物漲幅收窄至172.07%,報151元/股,公司市值達到1315億元。

除了中芯國際與君實生物,7月20日,誕生僅4年、主營AI芯片的寒武紀也引發了市場的騷動。上市首日,寒武紀開盤報250元/股,較發行價64.39元上漲近288.26%,而後,寒武紀股價被迅速拉昇至295元/股,總市值也一度突破千億大關。截至收盤,寒武紀漲幅回落至229.86%,報212.40元/股,總市值收於849.81億元。

除了上述大體量企業,近期,還有多家制造業、科技類型公司在A股和港股掀起上市潮。據Wind統計,在過去3個月中,在A股85家上市企業中,60家上市企業為製造業門類,15家企業屬於科技類企業。

大體量新股上市引發短暫抽水效應

“巨無霸”公司的上市給當日板塊內行業帶來一定的“抽水效應”。中芯國際上市當天,滬深股市指數整體下跌,中芯國際所在的半導體板塊也普遍出現回調,中微公司、長電科技等均有明顯下滑,中芯國際H股股價當日也有明顯下跌,收盤價報28.95港元/股,下滑24.71%。

數據顯示,目前,半導體及元件板塊日成交金額約1100億元。也就是説,在上市首日,中芯科技成交額就佔據了近一半的板塊成交額。

不過,“抽水效應”並非總會發生。從隨後幾日的數據來看,儘管“巨無霸”企業上市首日對市場帶來一定影響,這種影響也並不會持續太久。

數據顯示,君實生物與寒武紀上市當日,板塊內個股表現均較為穩定。其中,寒武紀上市當日,Wind統計的82只半導體產品與半導體設備概念股中,有75只保持上漲,這種普遍上漲出現在中芯國際上市後的第三個交易日。

從滬深兩市交易額來看, “巨無霸”企業密集上市之際,A股市場的交易額也基本保持穩定。

截至7月21日,滬市當日成交4888.6億元,深市當日成交6141.6億元,兩市成交量合計約11030億元,較前一日的11930億元略有縮減,兩市成交額已經連續第14個交易日超萬億元。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港股和A股的資金量、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足,市場的容量還是足夠的,‘巨無霸’企業的上市給市場帶來的抽水效應有限”。

盤和林認為,螞蟻集團等長期預期效益較好、回報率較高的企業入市,將會為投資者帶來一些穩定的收入預期,吸引新的、具有穩定收益的資金進入市場,“市場需要更多類似的公司”。

事實上,當市場不斷完善,更多優質企業進入市場,A股投資者也有明顯增長。據中國結算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6月新增投資者數154.9萬,環比增加27.58%。

還有這些“巨無霸”企業沒有選擇上市

一批大體量優質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同時,也有一批“巨無霸”企業仍未上市。包括老乾媽、娃哈哈等。

在貴州與茅台比肩的老乾媽,其創始人陶華碧曾多次明確表示拒絕上市。就在不久之前,陶華碧再度回應:“不要貸款,不要參股,不融資,不上市,這樣子好,我有多少錢就做多少。”貴陽市政府官員曾表示,“和她談融資的事情比引進外資還要難,她心裏拿不準的事誰也説不動。”

2019年,老乾媽銷售收入50億元,上繳税收6.36億元。此時,距其創立品牌公司,實現首年產值1400萬元,才剛剛過去23年。

堅定不上市的企業還有娃哈哈。自2017年起,娃哈哈多次被傳出IPO消息,今年7月7日,娃哈哈集團公關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沒有上市相關計劃”。在此之前,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曾表示,娃哈哈不差錢,“我們有100億元的現金”。娃哈哈還提出過堅持“不負債、不發債、不貸款、不上市”的口號。

資料顯示,此前,娃哈哈曾被市場一路“唱衰”,2016年,娃哈哈業績大幅下滑,實現總營收529.1億元,增長率僅-6.5%,較巔峯時期下滑200餘億元。2018年,娃哈哈實現營收468.9億元,較上年有所增長。而在2019年的一次活動中,宗慶後透露,娃哈哈在2019年穩步增長,年底發放6億元年終獎。

為何老乾媽等大體量公司不選擇上市融資?券商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是公司現金流充裕,自有資金可以應付再投資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可以選擇以債券、貸款等方式融資,而不考慮以出讓股份的方式融資。

新京報記者 張思源 編輯 趙澤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