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集團劉漢元:光伏發電成本十年下降90% 產業規模優勢加速化石能源替代

回顧從全球水產飼料行業領軍企業,到全球新能源光伏巨頭,實現農業與新能源雙輪驅動的“激盪歷程”,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説,自己最欣慰與自豪之事,是作為行業參與者,見證了中國光伏產業從“旁觀”到“領跑”的一路崛起。

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和大多數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民營企業家一樣,劉漢元的創業初衷與解決“吃飽、吃好”這一大事相關。上世紀80年代初,川渝地區水產年產量僅3萬噸左右,平均每人每年不到半斤,“吃魚難”成為了“菜籃子”短板。當時年僅20歲的劉漢元在發明“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後,“下海”投身於水產飼料行業,並一路壯大。

“現在中國人均水產品的消費量已超過全球人均水產品消費量,還是全球唯一一個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大國。”劉漢元説,中國水產供應的豐盛得益於產業進步,通過科技推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增產,一大批同時期的民營企業也在其中與時代同行。

在十四年前跨界光伏產業之時,通威早已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水產飼料企業,市場佔有率連續二十多年全球領先。談及“農業 新能源”雙主業並行的初衷,劉漢元談到是源於自己的一篇博士論文——《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能源戰略選擇》。“那時候,我更多的是從能源持續供應思考,什麼樣的方式能滿足中國快速上升的能源需求,讓能源安全有所保障。”

“十餘年前,中國幾乎是國際光伏產業中的旁觀者,中國的核心原材料、核心設備都從外面來。”劉漢元回憶,自己剛進入光伏產業的時候,一千瓦的光伏發電系統,需要3萬到5萬塊錢,每度電的發電成本需要2元、3元,甚至更高,而現在每度電的成本不超過0.4元人民幣。作為全球光伏產業的“領跑者”,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行業的規模化程度,降低了行業規模化生產成本,也有利於從經濟性的角度推動全球能源轉型。

歷經十餘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從“看不到”到“逐漸看到”,從佔全球光伏產業的不及十分之一到超過七成。劉漢元以高純晶硅為例介紹道,當初通威剛進入高純晶硅領域的時候,通威旗下永祥股份生產的高純晶硅每噸售價為330萬左右,而現在每噸只要六、七萬元人民幣就能買到。售價跌至“零頭的零頭”背後是市場的成熟,也是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實惠。

“當前全球光伏發電取得的能源成本已經大致相當於10美元一桶的油價,這個數字未來還可能降到5美元。”劉漢元介紹,使用中國製造的組件,阿布扎比的光伏電站電價降到了每度1.35美分,美國加州的光伏電站電價降了1.8美分,這意味着如今的新能源轉型並非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進行更大的補貼,而是用經濟性本身來推動和加速轉型。

為能更加積極應對全球氣候問題,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都紛紛制定並不斷提升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美國經濟總量最大、能源消費量最多的加州,2017年已提前3年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超過33%的目標,計劃到2025年一次能源50%以上來自可再生能源、2040年達到100%;歐盟委員會於2018年底發佈了2050年零淨碳排放量計劃,計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即將淨碳排放量降至零;德國2019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到46%,創歷史新高,計劃到2050年實現總髮電量中可再生能源佔80%以上;法國計劃到2050年全國電力全部來自清潔能源;瑞典、奧地利已於2020年關閉了所有燃煤電廠,法國、英國分別宣佈到2021年、2025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芬蘭計劃更為徹底,到2030年將全面禁止使用煤炭。此外,挪威計劃到2025年禁售全部燃油汽車,丹麥、荷蘭、愛爾蘭計劃到2030年實現燃油車禁售,法國、西班牙、英國、葡萄牙計劃到2040年實現此目標。

劉漢元談到,2019年,我國進口原油約5億噸,石油外貿依存度超過70%,外匯支出超過2000億美元,國家能源供應安全和外匯支出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而當前,光伏發電已經具有了足夠的成本優勢,具備了大規模應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總體條件。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光伏產業已成為具競爭力的絕對優勢產業,贏得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從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角度考慮,用10到20年時間,實現能源增量的70%、存量的30%到50%的可再生清潔化替代,就能將國家能源供給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還能從投資和消費兩個維度有效拉動國內市場,項目建設能夠有效利用我國已經具備的水泥、鋼鐵生產能力,拉動幾千上萬億元的基礎能源項目建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7 字。

轉載請註明: 通威集團劉漢元:光伏發電成本十年下降90% 產業規模優勢加速化石能源替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