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2日電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國新辦22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實施意見》有關情況。針對海關在促進通關便利化、進一步提高進出口通關效率方面所做的工作,海關總署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負責人黨英傑從四個方面進行了介紹。
一是大力壓縮貨物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推廣進出口貨物“提前申報”,從2020年1月1日開始,海關又在全國推廣實施了進口貨物“兩步申報”試點改革。截止6月30日,採用“兩步申報”的企業已經達到4321家,報關單平均通關時間28小時,比平均整體通關時間要少。在天津、深圳等一些沿海港口符合條件的監管區域內,試點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
同時,積極開展關税保證保險改革。2018年11月,這項改革試點開展以來,到目前為止一共有3185家企業參與。跟試點初期相比,目前關税保證保險佔擔保放行報關單的比例已經提高了28個百分點,在保證税收安全的同時降低了企業的擔保費用,同時也提升了通關效率。
不斷優化大宗商品通關流程。對進口鐵礦石等低風險礦產品實施“先驗放、後檢測”的檢驗監管模式改革,將進口棉花和鐵礦石品質檢驗由逐批實驗室檢測調整為依企業申請實施。以棉花為例,新措施實施之後,平均通關時間縮短到半天。
加強跟境外海關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合作。目前,中國海關已與15個經濟體的4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AEO互認合作協定,其中包括1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認國家和地區的數量居全球第一。調查結果顯示,80%的企業感到在境外通關速度加快了,超過50%的企業通關時間在5小時之內,超過70%的企業在國外海關的貨物查驗率是降低的。
黨英傑指出,今年以來,針對全球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海關加強了進出口貨物的口岸通關時間監測,儘可能減少疫情對整體通關時間影響。“6月份,我們監測全國進口整體通關時間是39.66小時,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是2.28小時,比2017年分別壓縮59%和81%”,她説。
二是着力提升口岸通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廣新一代税費電子支付系統,實現税費秒級繳納、税單流轉全程無紙化。支持開展原產地證書、《海關專用繳款書》企業自助打印功能線上應用並全面推廣。
目前,自貿協定電子聯網數量已經達到12個,自助打印原產地證書擴圍到16種,自助打印率從2019年的36%提升到目前的55.7%。擴大與國外官方機構檢驗檢疫電子證書的聯網核查,與荷蘭等具備條件的國家實施證書無紙化。推動海運提單換提貨單無紙化,企業在報關環節不再提交紙質海運提單或提貨單,減少單證流轉環節和時間。
三是大力精簡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和隨附單據。會同國家有關部門,將進出口環節原有的86種監管證件精簡到目前的44種,除4種因安全保密需要不能聯網之外,其他40種監管證件全部實現了聯網核查。全面推廣電子報關委託,免予企業在進出口申報環節提交發票、裝箱單等隨附單據。對於辦理業務需驗核紙質材料的,允許先提交電子文檔後再補充提交紙質材料。
取消了118項機電產品進口許可證,對涉及3C認證的進口汽車零配件,直接採信認證機構出具的認證證書,原則上不再實施抽樣檢測。大家知道中歐班列最近發展特別快,對符合條件的中歐班列倉單允許企業歸併報關。以滿洲里海關為例,截止到6月30日,該關辦理進境倉單歸併2695票,出境倉單歸併2175票。據初步估算,可以減少企業報關次數近40%。
四是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促進外貿穩增長。主動應對疫情影響,先後出台了外貿穩增長10條措施,制定了50條具體任務清單等一攬子政策措施,簡化通關作業流程,降低企業通關費用和內銷成本,緩解企業經營困難,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的暢通運轉。
黨英傑表示,下一步,海關總署將會同口岸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繼續採取有效措施,聚焦市場主體關切,依靠改革進一步提高進出口通關效率,着力破解企業通關中遇到的“堵點”和“痛點”,更好地服務市場主體,進一步為企業減負增效,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