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低增長社會的好公司什麼樣?日本企業給你這些答案

低生育、低增長社會的好公司什麼樣?日本企業給你這些答案

高齡少子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很難依靠經濟刺激政策來對沖,這在很多發達國家都被證實過,也將大概率在中國被再次證實。

低增長,將成為企業家、投資者需要長期面對的新常態、新挑戰。但是,好公司依然會成長,必定會出現。

不妨來看看日本企業過去三十年的生存經驗。

(1)

日本經濟從1992年開始陷入衰退,增速大部分時間在3%以下徘徊,有些年份還是負增長。隨着經濟下行,日本的股票和房產價格暴跌七成以上,人均收入也下降了近兩成。

1992年時,日本的家庭平均收入約650萬日元,降到最低時,只有2009年的550萬日元。如果按日元兑人民幣的實時匯率算,1992年日本的家庭平均收入相當於50多萬元人民幣,而2009年只相當於39萬元。

在中國,身處經濟40年連續增長的慣性中,人們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如果每隔兩三年收入不增加、職務不上升,似乎就不正常。但在日本,薪水和職位常年不漲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如果資產價格暴跌、薪水下降、對未來沒有增長預期,人們就會捂緊錢袋子,多儲蓄、少消費。舉個例子,從2000年到2012年,日本的2人以上家庭年均消費支出下降10%,其中用於服裝、鞋帽的支出下降了30%。

最近十年,日本經濟依然沒有好轉。2019年,日本人均GDP仍舊沒有超過1992年的水平。

這種現象被經濟學家們稱為“日本經濟病”,總結而言,病因有三:

一、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產生了巨大泡沫;

二、通貨緊縮和消費成熟化,導致內需疲軟;

三、高齡少子化、晚婚單身比例增加。

在我看來,第三點最關鍵。

人口結構才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日本經濟的核心問題的背後不是美國打壓或資產泡沫,而是這個主引擎失去了動力。

經濟是由人創造的,一個正常的經濟社會,如果以年輕人為主體,經濟就會上升;如果以中老年人為主體,經濟就會下降。

日本的嬰兒潮出現於1950年,到2000年的時候,日本主力人口年齡到了50歲;而今天,日本的主力人口年齡為70歲,社會上的老年人遠比年輕人多。

低生育、低增長社會的好公司什麼樣?日本企業給你這些答案

日本經濟也經歷過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高速增長期,年均GDP增速8%以上,有時還會有兩位數增長;

第二個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中速增長期,年均GDP增速5%左右;

第三個時期是1992年至今,低速增長期,年均GDP增速很難逾越3%,而且經常負增長。

這三個時期的經濟表現,與人口結構正相關,高齡少子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很難用經濟刺激政策對沖,這在很多發達國家都被證實了,也將大概率在中國被再次證實。

(2)

日本的問題不是經濟下行,而是低增長常態化。所謂的下行,只是從中高速增長向低增長的轉換過程而已,這個過程通常看起來很激烈。就像在季節變換時,氣温並不是平滑變化,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讓氣温斷崖式下跌。

在低增長的經濟長週期裏,企業還有高速增長的機會和可能性嗎?

當然有!

日本經濟再怎麼下滑,年人均GDP也超過4萬美元,只要經濟在運行,就會有供給和需求,就會有商業機會,只不過“適者生存”,誰能夠適應新的環境,誰就可以成為新時代的王者,就像哺乳動物替代恐龍一樣。

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

但也有很多之前默默無名的企業在那個時期開始崛起,逐漸成為日本經濟界的明星。

就拿零售業來説,7-11、全家、羅森等連鎖便利店,山田、BIC CAMERA等電器連鎖店,還有優衣庫、NITORI、無印良品等服裝和家居用品連鎖店,都是在90年代以後走上了發展的快速路。

低生育、低增長社會的好公司什麼樣?日本企業給你這些答案

日本最大的家居傢俱連鎖企業NITORI,原本只是一家1967年在北海道創業的私人傢俱店,但從1987年起,已經實現連續30年多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雙增長,1988年~2017年,該公司銷售額增長50倍、利潤增長164倍,利潤率增長3.3倍。

日本最大的服裝連鎖企業優衣庫,1992年時其創始人柳井正的夢想還只是能有100家店鋪,到今天,優衣庫全球連鎖店近4000家,年銷售額超過2萬億日元(相當於1300億人民幣)。

在低增長的經濟週期中這類企業還有很多。來日本旅遊的人都喜歡買買買,很多人甚至做起了代購生意,這是全世界消費者用貨幣為日本的商品、以及生產這些商品的企業投票。連任正非在評價日本企業的時候都説:你們把商品做得這麼好,讓大家不得不買!

日本的經濟總量雖然沒有增長,但經濟存量的內部結構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完成了一次“適者生存”的大洗牌。有很多企業死掉,也有很多企業活下來,甚至活得很不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

什麼樣的日本企業活了下來?是下面這三類:

第一類:具備日本優勢、在全球產銷的製造業

比如汽車、機械製造行業,這些行業系統複雜度高,核心零部件技術難度高,對產品的安全穩定性要求高,是日本精益生產的核心領域,並且在全球市場生產和銷售,對本國經濟的依賴度並不高。

第二類:體現強大基礎研究能力的化工、製藥等行業

比如女性喜歡的化妝護膚品,當然遠不止於此。這類產業對研發的要求極高,日本從1981年至今,有8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有5位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這體現了日本強大的基礎研究能力,也讓這個行業一直保持全球領先的競爭力。

第三類:轉型成功的零售和服務業

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幾家公司。這類企業能適應新的消費環境,在國民收入持續下降的大背景下,想盡各種辦法,確保品質不變的前提下,大幅度壓縮成本,讓消費者花更少的錢,卻可以享受過去有錢時才能享受的高品質生活。

(3)

在日本有一個詞叫“經濟民主主義”

這是一種平權:過去只有富人才能消費得起的商品,現在由於成本的下降,窮人也消費得起。

無印良品最早的理念,就是讓人們不要去追求品牌Logo印記,用更便宜的價格使用和高級品牌相同質量的商品。優衣庫、NITORI等新型零售企業,都是這種理念的踐行者,中國近些年出現的小米優品和網易嚴選,也吻合這種理念。

NITORI的創始人似鳥昭雄,有一句話常常掛在嘴邊:“又便宜又好的東西,永遠有人要”,這就是NITORI公司的“第一性原理”。

日本也有不少企業,在過去三十年日子越過越差,比如電腦、手機、家電等行業,日立、松下、索尼等大廠都曾經是行業領先者,但後來逐漸輸給了三星、海爾、華為、聯想。

最重要的兩個原因:一是日本這個國家逐步失去了在該行業成功的產業要素;二是這些企業沒能適應產業的快速變化。

日本的產業很豐富,這三十年經歷的變化也很複雜,上述內容只是窺斑見豹,卻值得中國經濟學界研究,也值得中國企業家和創業者學習。

我們要意識到,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尤其是人口高齡少子化,這種鉅變,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企業不要再有幻想,只能想辦法去適應這個變化,那些頭腦還停留在原有思維中的人,只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通常會直面現實,尤其會直面中國經濟進入成熟期、人口結構高齡少子化、六億人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元的現實。

想在這個現實中活下去,要麼能做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商品,跳出中國經濟的影響;要麼服務好中國的消費者,維護和提升他們的購買力和體驗感,讓中低收入人羣也可以用上好東西。

要做到這些,靠的不僅是商業模式和技術的創新,還需要精益求精、持之以恆地摳每一個細節,在乾毛巾裏擰水。這對企業家的意志、德行和能力,都是全新的挑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79 字。

轉載請註明: 低生育、低增長社會的好公司什麼樣?日本企業給你這些答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