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文/觀察者網 呂棟)宣佈“回A”不到一個月獲受理、擬募資額高達200億、受理3天便獲問詢、拿到問詢函4天便交出207頁“答卷”,中芯國際(00981.HK)衝刺“A+H”之路一直在刷新着科創板紀錄。

觀察者網注意到,雖然從受理到問詢間隔時間很短,但上交所的問題幾乎“面面俱到”,提出六大部分總計29個問題,涉及股權結構、核心技術、治理與獨立性、財務會計信息、募集資金用途等多個方面。

而在答覆上交所時,中芯國際也透露了很多值得關注的信息:其與台積電之間的技術差距正不斷縮短,先進邏輯工藝技術平台已達國際領先水平;14nm在手訂單充足,但呈現出需求巨大與供給不足的局面;先進製程研發得到各級政府進一步支持;研發費用率遠高於競爭對手等。

不過,中芯國際也面臨着不可忽視的風險。其招股書中透露,在美方修訂規則後,若干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前,可能無法用於為若干客户的產品進行生產製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芯國際宣佈要在科創板上市後的一個月裏,其港股股價漲幅高達30%。截至發稿,市值接近1100億港元。

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上交所網站截圖

“與台積電技術差距不斷縮短”

事實上,在全球集成電路晶圓代工領域中,關鍵技術節點的量產能力是衡量企業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作為進階成“中級玩家”的門檻,中芯國際14nm等先進製程的發展狀況也備受上交所關注。

在問詢函中,上交所要求中芯國際説明,去年四季度其14nm工藝的主要客户、相關芯片應用的主要產品,並結合其今年一季度14nm的收入以及在手訂單,分析説明14nm製程業務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雖然在回覆時並未透露客户具體姓名,但中芯國際披露,去年其14nm製程產品收入為5706.15萬元,佔整體代工收入的0.29%,主要服務於手機應用處理器等領域的終端客户;今年一季度該工藝營收達7215.42萬元,佔比提升至1.26%。

“截至目前,公司14nm製程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業務在手訂單充足。”中芯國際指出,面對智能手機等高端應用領域對晶圓代工技術節點水平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及終端需求的不斷增長,其預測14nm產能利用率可以穩定保持在較高水平。

就在一個月前,該公司還在20週年晚宴上向員工發放了採用其14nm製程代工的海思麒麟710A處理器。有分析認為,這意味着其14nm FinFET代工的移動芯片,真正實現了規模化量產和商業化。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中芯國際14nm在2019年第三季度就已量產,但仍較其主要競爭對手晚了2-4年。該公司在回覆上交所時介紹,台積電於2015年就已實現16nm製程的量產,同一年格羅方德實現14nm製程的量產,台灣聯華電子則於2017年實現了14nm製程的量產。

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中芯國際回覆函截圖 下同

不過,儘管量產時間晚於競爭對手2年以上,中芯國際在談及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時仍非常有信心:“公司第一代14nm FinFET技術具有一定性價比,目前已同眾多客户開展合作。”

其指出:“全球範圍內有能力提供14nm工藝的純晶圓代工廠有4家,而目前有實際營收的僅剩3家。並且,中國大陸尚無企業具備14nm以下先進工藝的量產能力。”

不僅如此,中芯國際還透露,在下一代技術節點的開發上,全球純晶圓代工廠僅剩其和台積電2家。隨着該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其與台積電之間的技術差距正不斷縮短。目前,其第二代FinFET技術已進入客户導入階段,預計與第一代相比,性能有望提高約20%,功耗降低約60%。

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與此同時,中芯國際向上交所坦承,由於14nm產能初步開始布建,因此佔全球市場的份額相對較低,現有產能呈現出需求巨大與供給不足的局面。該公司將加大對先進工藝的研發投入,以擴大在國際先進技術節點領域的市佔率。

其在回覆函中披露,“12英寸芯片SN1項目”是中國大陸第一條14nm及以下先進工藝生產線,總投資額為90.6億美元,其中生產設備購置及安裝費達73.3億美元。此次在科創板募集資金的40%都將用於該項目,為80億元人民幣,用於滿足建設1條月產能3.5萬片的生產線項目的部分資金需求。

中芯國際同時指出,SN1項目達產後將會貢獻額外的先進製程收入,但同時帶來較高的折舊成本壓力。隨着14nm及下一代製程的產線投產、擴產,其一定時期內會面臨較大的折舊壓力,該部分業務毛利率可能會低於該公司平均水平,存在經濟效益不達預期,甚至產生較大額度虧損的風險。

據中芯國際介紹,目前其14nm產品毛利率為正,已建設月產能6000片,但其14nm工藝的主要承載主體中芯南方SN1產線仍處於開辦期,尚未開始折舊,當期相關運營及財務數據參考度較低。

事實上,半導體行業最重要的兩個價格變化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着中芯國際。

一方面,根據SEMI統計,2016年-2018年,全球半導體硅片銷售單價從0.67美元/英寸上升至0.89美元/英寸,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5.39%。2019年漲價趨勢略緩,但上游硅片仍供不應求;另一方面,2019年度半導體行業景氣度有所下滑,晶圓市場價格下降。

中芯國際透露,其28nm產品毛利率為負就受到上述因素影響。2017年-2019年,全球產能過剩導致該公司在滿足訂單需求的前提下,將部分原用於28nm製程的通用設備轉用於生產盈利較高的其他製程產品(舊技術),使得28nm製程產品的收入呈現下降趨勢。

同時,其28nm製程相關的產線仍面臨較高的折舊壓力。

中芯國際表示,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新產線投產後會在一定時期內面臨較高的折舊負擔,隨着生產規模的增長與折舊壓力的遞減,產線的毛利率水平將會逐漸提升。其28nm製程晶圓代工業務毛利為負的情況符合行業後入者規律。

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可能無法為若干客户生產”

“公司28nm、14nm及下一代製程對於中國大陸集成電路行業技術進步、產業鏈支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中芯國際在答覆上交所時透露,其先進邏輯工藝技術平台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根據IC Insights公佈的2018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排名全球第4位,中國大陸第1位;同期中國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排名全球第2位,中國大陸第1位。

然而,與這些樂觀的數據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中芯國際提示其面臨“美國出口管制政策調整的風險”。

其在招股書中提到:“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若干中國公司列入“實體名單”;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修訂直接產品規則。據此修訂後的規則,若干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可能無法用於為若干客户的產品進行生產製造。”

不過,中芯國際同時表示,上述修訂的規則中,仍有許多不確定的法律概念,其具體影響程度,目前尚未能準確評估。中美經貿摩擦等相關外部因素,可能導致其為若干客户提供的晶圓代工及相關配套服務受到一定限制。

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中芯國際招股書截圖

根據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2017年-2019年,中芯國際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主營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52.74%、40.91%及40.61%,其中來自美國的主營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40.01%、31.61%及26.36%,呈下降趨勢。

其主要材料及設備供應商多數為境外公司,分別來自於日本、韓國、荷蘭、美國等國家。

“未來,如果相關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持續升級,限制進出口或提高關税,公司可能面臨設備、原材料短缺和客户流失等風險,進而導致公司生產受限、訂單減少、成本增加,對公司的業務和經營產生不利影響。”中芯國際在招股書中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中芯國際曾向荷蘭阿斯麥爾(ASML)訂購一台最新型的EUV光刻機,價值高達1.5億美元,原計劃在2019年初交付。在美國方面阻擾之下,這項交易至今仍未完成。

而在談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時,中芯國際表示,本次疫情尚未對其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但是,國際航班的減少及運力的緊張使得設備、材料供應商的交付週期變長,運輸價格的上調將導致其後續的採購成本增加,人員流動隔離要求也限制了供應商的工程師提供跨國技術配套服務。

因此,未來若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無法得到及時有效地控制或者出現反覆,其仍可能面臨供應中斷的風險。此外,航班數量、貨運時間、運費等因素也可能對其出口銷售帶來一定不利影響。

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去年政府補助超20億

眾所周知,中芯國際所處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涉及數十種科學技術及工程領域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具有工藝技術迭代快、資金投入大、研發週期長等特點。

招股書披露,2017年-2019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35.76億元、44.71億元及47.44億元,佔營收比重分別為16.72%、19.42%及21.55%,呈增長趨勢,複合增長率為15.18%,主要由折舊費用、研究測試費用、職工薪酬費用等構成。

其中,14nm及以下製程研發項目為先進製程研發項目,各期研發支出分別為10.86億元、28.48億元及33.18億元,佔研發投入比重分別為30.36%、63.71%及69.94%,佔比越來越高。

對比來看,雖然台積電同期研發佔比分別為8.26%、8.33%、8.54%,均低於中芯國際,但其三年研發投入分別高達184億元、186億元、211億元,任何單一年份投入金額都超過中芯國際三年總和

中芯國際表示,其為加強在先進製程方面的技術實力,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相繼實現了28納米HKC 工藝及第一代14納米FinFET工藝的研發和量產,第二代FinFET工藝的研發也在穩健進行中,並不斷拓展成熟工藝應用平台。因此,其研發費用率高於可比上市公司。

據其向上交所披露,2017年-2019年,其職工薪酬費用分別為7.04億元、8.46億元、9.29億元,佔研發費用的比例為19.70%、18.92%、19.57%,佔比較為穩定。

同期,其折舊費用分別為7.58億元、9.03億元、14.40億元,佔研發費用的比例為21.19%、20.19%、30.34%。其中2019年佔比較2018年有所增長,主要系其於2018年下半年加強先進技術工藝節點的研發,陸續採購單價較高的先進技術工藝節點的機台設備,使得折舊費用有所增加。

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國際持續高額的研發投入離不開政府補助的支持。

其在招股書中透露,2017年-2019年,該公司收到的政府補助分別為10.24億元、11.07億元及20.39億元。其中,去年補助數額接近之前兩年之和,因此上交所要求其説明當年補助大幅增加的原因。

中芯國際表示,2019年政府補助收益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當年加大了對於先進製程研發的投入,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進一步支持。一方面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財政獎勵金增加了約2.30億元,另一方面,分攤計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補助增加了約7.27億元。

招股書中披露,2017年-2019年,中芯國際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2.45億元、7.47億元及17.94億元。而在扣除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後,其淨利潤分別為2.73億元、-6.17億元和-5.22億元。

中芯國際指出,未來,其若持續產生高額資本開支及研發投入,將導致折舊及研發費用相應增加。一旦該公司的投入在短期內不能帶來預期收益,或者宏觀經濟環境、行業週期及行業競爭態勢等發生變化,其可能面臨業績波動的風險。

在問詢函中,上交所也特別提到了業績問題。其要求中芯國際説明,2020年一季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大幅增長的原因,並披露2020年上半年以及2020年全年扣非後是否存在虧損的風險。

中芯國際透露,該公司毛利率由2019年第一季度的18.77%增長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21.58%,同比增長2.81個百分點;扣非後淨利潤1.43億元,較2019年一季度增長4.71億元。

“受益於市場需求的增長及其產品組合的優化,該公司成熟工藝平台產能進一步提升,同時其先進工藝研發業務進展順利,經營業績取得大幅增長。”該公司表示。

中芯國際預計,2020年上半年預計營收約132.05億元,毛利約32.05億元,在建工程轉固約54億元。其中,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已實現營收64.01億元,毛利13.81億元,在建工程轉固9.72億元。2020年上半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產生虧損風險較低。

不過,回覆函中提到,考慮到2020年下半年市場環境變動影響及中芯南方固定資產轉固導致折舊費用上升,使得淨利潤具有較大不確定性,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可能存在虧損風險。

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編輯:尹哲)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9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芯國際“閃電”IPO:不斷縮短與台積電差距,14納米供不應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