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聯網+”助力食品安全

  用好互聯網“天眼”,實現監管部門、經營主體、消費者之間信息互通、監管互動、資源互享,讓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眼下,隨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餐飲業陸續開張。人們聚親會友、遍嘗美食,要把此前的“念想”找補回來。這不僅提升了個人、家庭幸福感,也是當前擴大居民消費,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的關鍵一環。

  不過,日前一則關於食品安全的新聞,給不少人外出就餐的熱情潑了冷水——知名火鍋“小龍坎”旗下的榆林加盟門店,被查出在兩年間用2.2噸地溝油製作火鍋鍋底,銷售給顧客食用。人們憂心: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食品加工生產線上,還有多少不合格不安全食品被生產出來,送到餐桌上,危害公眾健康。

  食品安全,事關百姓健康和經濟發展,必須嚴防死守,這是監管部門繞不過去的必答題。食品行業主體多、佈局分散、業態豐富,依靠傳統的方式已無法適應新的監管形勢;另一方面,公眾參與監督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這種情況下,應嘗試引入信息化手段跟蹤評價、蒐集數據,用好互聯網這個“天眼”。

  在這方面,國內一些城市已經先行先試,取得一定成效。

  比如,深圳市近年來開展陽光智慧餐飲監管與信息公示系統建設,為1萬多家企業安裝6萬多個視頻監控,接入市場監管智能指揮中心,對食品加工製作過程進行實時監控,通過AI識別和大數據分析,針對餐具未保潔等常見違規場景,進行“自動抓拍、自動審核並推送整改要求、企業將整改情況線上報送”的一體化操作,監管者、餐飲企業還可以用“移動監管APP”進行交流,立整立改,監管效能大為提升。與此同時,消費者在就餐時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查看店家資質、明廚亮灶、日常監管、抽檢檢測等監管信息,並進行評價。

  可見,在食品安全領域引入“互聯網+監管”好處多多——對社會公眾來説,實現了食品安全信息可查看、監督評價可參與;對監管部門來説,有助於提高監管精準度和有效性。對企業而言,一方面,監管人員對守法者“無事不擾”,減少了對經營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干預;另一方面,對違法者全方位、無死角監管,“利劍高懸”、違法必究,可督促經營主體及時整改和自我提升。這張大網,實現了監管部門、經營主體、消費者之間信息互通、監管互動、資源互享;加固了食品安全網,也優化了營商環境,促進經濟內循環,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實現了多方共贏。

  將食品安全“互聯網+監管”的做法全面推開,需要一筆不菲的建設資金投入,也需要消費者習慣下載APP或掃碼參與等“麻煩”。不過,咱們可以算另外三筆賬:對監管部門來説,由此可以省下開展管理的人力成本支出;對企業來説,能夠帶動餐飲及文體娛樂營業收入;對消費者而言,能夠避免飲食不潔導致求醫問藥、打官司維權等不愉快。算經濟賬,大家都不虧。此外,大眾點評、美團、餓了麼等第三方機構,都是餐飲業健康發展的受益方,也該發揮現有平台、數據等優勢,出一份力、擔一份責。

  想想那色香味俱全的南北美食,那顧客盈門、財源廣進的繁茂景象,加快“互聯網+監管”建設、加固食品安全網勢在必行,大有可為。

  版式設計:沈亦伶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6 字。

轉載請註明: 用“互聯網+”助力食品安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