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安防 2C 「入海」

由 湯生 發佈於 財經

近日,海康威視一則公告震動了整個AI安防圈:籌備分拆子品牌螢石,在深交所上市。

拆分子公司上市一般或為二因:一是希望通過分拆上市,打開直接融資渠道,獲得超額的投資收益;二是提升行業和品牌影響力,公司獨立經營決策和管理,擴大新業務的發展空間。

多年來,分拆業務在A股上市標準頗為嚴格,也並不被監管層所鼓勵。

海康此舉更多的是調整策略,彌補自身短板的自救之姿,還是看好市場,重拳進擊的自信之態?

螢石真的具備獨立上市的資格腰牌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了解螢石所在行業的前世今生。

作為最早涉獵C端的安防企業,海康威視螢石和大華樂橙最初給自己的人設是”消費級安防攝像頭廠商“,業務遲遲未能展開後,他們意識到並調整了定位的偏差:從智能家居的角度切入To C市場。

“前幾年我們犯了一些錯誤,走了不少彎路,但商業就是不斷變化、試錯的過程。在這段時間內,創業公司死了一堆又一批,現在我們能活下來並且對未來定位越來越清晰。”樂橙業務負責人曾總結道。

安防企業前赴後繼加入其中,但早期的智能家居市場地盤,顯然承受不住號稱千億市場的大餅,由是之故,安防企業暢遊C端夢,也遍佈荊棘。

究其原由,因其內外交困、先天“營養不良”。

智能家居興起於1997年,概念轟動全球的同時,中國也開始了15年的漫長探索期,奈何始終圈內火熱圈外冷漠,長期舉步不前。

轉機始於2013年,中國一年內發了三條物聯網政策扶持智能家居,也就在這一年,大量企業開始進入,市場開始出現些許起色。

但早期的虛假宣傳讓市場期待過高,加之受制於產業環境、技術、消費習慣等各方面的影響,實力與外部條件雙脱節,透支了市場信任張力。

一、產品不成熟、單一且未切中痛點。

二、技術支撐不足。

過去7年,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都未充分發展,利用綜合佈線技術、網絡通信協議技術等不足導致設備和系統都無法對數據作出快速反應,分析以及反饋。比如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無法應對陌生人闖入後準確識別並聯網報警等突發事件。

系統上,早期進入市場的大多是自動化集成商,仍以“控制”為核心思想和操作模式,所謂“人工智能”,只做到了“人工 智能”,僅將遙控控制變為APP控制,充其量也只是“可控制家居”。

受制於網絡技術、設備之間互聯互通的通信技術等原因,那時To C端的設備要承擔高額的存儲成本和網絡成本,得不償失。

服務上,維護困難,未能建立起 SaaS 層,除產品和系統外沒有更多增值服務,收集的家居信息成為孤島。

市場環境,歐美以獨棟別墅為主,中國以小區高樓公寓為主,相比之下中國消費者安防意識不足,概念晦澀難懂的概念更無法激起消費者購買需求。此外,昂貴的價格迫使用户集中在高端市場。

三、安防企業先天C端基因不足。

説安企是B、G端的掌舵好手毋容置疑,但在C端,他們的大名鮮有耳聞。手握安防市場最大份額、在B、G端遊刃有餘的安防企業在C端像失了臂膀,C端市場雜,且路數完全不同。

要通過用户畫像定位核心用户,市場體量難以精準統計和預測,注重品牌和價格,且玩法多,更新快,體驗與交互為首要,體驗好壞將很大程度決定用户去留,並且非常注重口碑。

這讓習慣了標準化生產,注重功能與效率的安防處處施展不開。海康螢石和大華樂橙進軍幾年,影響力有限,如今在包括三線城市之外的安防民用市場基本處於空白階段。

“所有朝着新方向努力前進的企業都會受到慣性的阻礙。的確,它們過去的創新越成功,任何試圖改變原有進程的後續創新就會面臨越強大的阻力。” 傑弗裏·A·摩爾認為,體量越大的企業慣性越大,創新也越不易。

對於安防頭部企業,從注重效率與功能性格中,培養出玩轉營銷、品牌塑造、產品定價及性價比的新潮思維,非一朝一夕可成。

其實這不是安防一家之桎,所有想進攻的C端的To B 企業都面臨的問題。

一個經驗豐富的農夫不會只滿足一片農場——任何一個巨頭企業,都有制霸全域的野心。

儘管安防C端市場體量大且分散,依然有安企長耕不輟。或因傳統公共安全領域,智能改造體量有上限,近年來G端趨於飽和,B端穩步提升但難有爆發性增長,只有C端,還是幾近荒蕪的黑土地。

思危求變的安企們,當然不甘心坐以待斃,勢要打破傳統巨頭調頭難的宿命。

正如前文所述,彼時的外部環境未真正甦醒,2010年先有小米橫空出世,開始互聯網企業和安防企業並無交集,後來小米以手機為核心,短短几年建立起小米生態帝國,成為智能家居領域的新星。

螢石CEO蔣海清意識到,個別產品單打獨鬥行不通,消費級市場的安防企業應該多向小米互聯網公司學習。

2015年,螢石獨立成立公司,轉變成一個主打安全概念的智能家居品牌,產品也從單一的攝像頭擴充成多元生態。

從攝像頭到生態,從智能安防到智能家居,這一理念的轉變也帶來了轉機。

在成立獨立子公司後的2017年螢石首次盈利,營收10億。2018年海康成立三大事業羣,創新業務增長進六成,螢石營收16億;2019年,營收達到26億元。

如果此後五年螢石都以這個速度發展,五年後螢石的營收能達到海康總營收近一半的體量。

當初紛紛跟進大哥路子,進入C端的安防企業不少,大華2014年成立C端品牌樂橙,天地偉業打造“天天物聯”,力成立愛耳子公司。2019年大華樂橙年銷售額過10億,收入近5億。以及2020年華為安防的撒錢10億,啓動“燎原計劃”:建設覆蓋區域市場旗艦店、體驗店;建設覆蓋全國的售後維修體系。

安防領域的新人舊人,都以“站硬”的姿態,毫不掩飾自己的努力和成績。

以最熱家用單品攝像頭為例,在京東銷量前八攝像頭品牌中,海康、大華、華為三家的安防產品榜上有名。

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先發不一定製勝;但是來得巧不如做得好,有料才可能出奇。

先入圈但沉寂多年的安防C端,似乎慢慢“支稜”起來了。

這是安防C端能摸到的天花板,還是衝出地面的水平線?

正如智能手機的演進是通信技術、網絡速度、生態系統等的發展而逐漸成熟,它的普及用了5年時間,如果把手機比作一個智能單品,安防C端作為一個產品系統從2013年開始起步,現在也才發展了7年而已。

如果説2014年以前是產品功能,模式,技術改造,市場教育的探索期。2014年物聯網概念的興起,以及一系列智能單品的出現,使得2014年到2020這6年成為安防C端市場啓動期。

經歷過資本的眷顧和落地的難產,現在的安防C端市場少了些浮躁,多了些理性。

對於螢石、樂橙、海雀所在的安防消費級市場,四大爆發標準缺一不可:

合理的價格;良好的用户體驗;統一的連接、通信標準;完整的生態。

以攝像頭為例,翻開京東主頁,價格大多在300以內,不再遙不可及的價格增加了市場付費意願。

家居安防單品切入點不再執着於門禁,冷靜覆盤後的廠商迴歸到最基本的安全訴求,湧現出Nest(温度控制,煙霧報警),Dropcam(網絡攝像頭)、智能鎖等在內的痛點產品,產品也由“控制”向“人機交互”邁出一大步。

Wi-fi,ZigBee, 藍牙等網絡通信技術不僅創新了用户體驗,也為設備間的互通互聯提供了可能,讓無線系統成熟,降低部署難度。

AI規模落地過程中,應用逐漸成熟,前端傳感器,對環境的描述更精準,用户行為分析更精準,能為用户提供的服務也更精準。

未來,當通信、接入標準統一後,將極大地刺激市場創新,產品更加豐富、差異化、定製化,並最終達到一個成熟穩定的統一狀態。

這份期待裏,安防企業能否擁有一席之地?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早前所發佈的相關數據,預計2023年,全球21%家庭將擁有遠程監控設備。

智能鎖、智能攝像頭、智能燃氣泄漏傳感器等安防設備成為家居安全核心單品,智能安防在智能家居的權重越來越大。

幸運的是,安防企業沒有一味沉溺在智能安防的甜甜圈裏,覺察到未來數據智能、智能產品協同聯動才能互通互聯的必然趨勢,他們早早謀劃起生態棋。

比如海康去年以螢石雲、智能安防、智能入户、智能控制、智能機器四大硬件以及子系統打造安防C端生態;大華建立了樂橙雲、智能硬件、智能技術三位一體的業務生態;無獨有偶,安防新人華為生態戰略升級為全場景IoT生態。

市場發展固然有規律,但實際競爭中不確定性難以預料。海康總經理胡揚忠對螢石生態擴張的看法是,“把握住具體的時機很難,因此只能提前佈局。”

在安防C端環境內,螢石、樂橙、華為安防C端業務愈加細化,深入挖掘智能養老、嬰兒智能看護等場景,也讓其生態產品更加豐富,服務更加多樣。

越是激烈的競爭,越要在深處遠瞰回眸。

已經在傳統安防市場摸爬滾打十幾年的安防企業在 C 端並不急於求成,海康曾提到,螢石雖已盈利,但公司現階段更注重打好紮實的基礎和長期的積澱,才能讓厚積薄發的“發”更有力量。

此次分拆上市,將給螢石帶來新的資本和新的經營決策理念,在安防不斷下沉形勢下,如果螢石能跳出安防固有思維的桎梏,彌補市場營銷、品牌策劃、性價比短板,螢石才能被2C市場眷顧,也才能給整個安防領域帶來新的曙光。

於 2B 和 2G 他們是閲歷豐富的前浪,於 2C 卻是尚在吸收新思維、探索新路子的後浪,從前在 2C 他們可能站得不夠高,但他們看得夠遠。

當喧囂散去,那片To C大海或許有安防企業應得的位置。雷鋒網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雷鋒網

2020年6月20日-6月21日,第三屆「中國人工智能安防峯會」(點擊進入活動頁)將於杭州正式啓幕。

AI與安防的融合,經由2018年的靜水深流、2019年的混沌廝殺,2020年的技術研究與方案落地將會更為清晰、成熟。

藉由此,本屆峯會以「洗牌結束 格局已定」為主題,邀請從近千家AI&安防公司中突圍,並引領行業下一個五年的20家最具生命力的企業,發表、總結過去五年他們的所聞、所思、所想。

已確認的演講企業/演講嘉賓: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技、西部數據、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澎思科技、的盧深視等企業的CEO等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