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五問劉元春、張斌 2020年中國經濟下半場怎麼走?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財經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

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中國社科院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

資料圖片/受訪者供圖

中國經濟正從疫情的衝擊之中緩慢復甦。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5月宏觀數據顯示,生產和需求不斷改善,消費需求延續回暖趨勢。與此同時,製造業和消費的復甦仍緩慢,就業壓力猶存,物價持續回落。如何看待下半年中國經濟的恢復情況,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哪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更積極有為、精準有效,如何看待下半年全球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在下半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在哪裏?

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的節點,新京報就這五個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社科院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

1

中國經濟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增長水平嗎?

劉元春 今年增速可以達到2.9%

在超大規模疫情的衝擊之下,上半年經濟的反彈為下半年經濟的全面復甦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根據中國管控疫情的水平以及出台的宏觀經濟政策,我們預測四季度中國經濟可以實現6%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説,中國經濟在今年年底基本上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經濟的增長水平。從全年看,我們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可以實現2.9%的增長。

我們對中國經濟持這一樂觀的預測是沒有把極端的情況考慮進去,而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假設:一是目前全球疫情常態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我們假設全球疫情的拐點在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出現,同時第二次大規模疫情沒有再暴發。二是下半年,在疫情管控和治理方面的國際合作進一步深化。

各個團隊做宏觀分析的時候,會對下半年疫情發展做出不同的假定。我們認為,一些極端的情況確實會有一些苗頭,但是中國經濟在年底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和水平問題不大。

張斌 經濟增長年內很難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中國經濟正在恢復中,但是距離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或者合理狀態仍有很大的距離,當前中國經濟增速距離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仍有比較大距離。如果沒有全國性的疫情再次暴發,中國經濟的恢復還會持續。但是在今年年內中國經濟還是很難恢復到疫情前的經濟增長水平或者狀態。粗略估算,今年全年中國經濟能夠實現2%到3%的增速已經是比較不錯的表現了。做出這個判斷,主要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目前有些行業、部門仍受疫情影響。比如,受居民擔憂情緒影響,接觸型、聚集型消費復甦較慢,制約了住宿餐飲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等相關服務業的恢復。

第二,中國經濟不可能一下子從疫情的衝擊之後就能恢復到正常狀態。疫情衝擊之下,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出現了明顯的問題。今年一二季度新增貸款的大幅增長也反映了企業債務的增長,但是企業的收入增長乏力。疫情對企業帶來的影響不是一下子就消失了,企業負債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積累利潤,才能慢慢地修復資產負債表。

2

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哪些?

張斌 實現就業目標面臨壓力

我最擔心的仍然是疫情和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從中國經濟的角度,如果疫情再暴發,我們有沒有比過去更好應對政策,以平衡好疫情衝擊和經濟發展?

此外,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壓力。新增就業900萬人、調查失業率6%左右這一就業目標,本身並不高,但是完成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上半年物價持續回落,如果按照當前物價的走勢,今年的名義GDP不會比實際GDP高出太多,預計名義GDP增速在1%到2%之間——這麼低的名義GDP創造出的就業機會是很有限的。如果要實現新增900萬的就業崗位的目標,需要名義GDP至少達到2%至3%。

即使實現了今年的就業目標,並不意味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就沒有了。從過去均值來看,我們合意的調查失業率均值應該在5%左右。另外,目前城鎮調查失業率對農民工的覆蓋面不完整,這部分人羣的就業狀況很難劃定,有的即使就業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就業。

劉元春 疫情是最大不確定因素

當然,當前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和很多不確定性。首先,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依然是疫情。疫情帶來的一系列超預期的變化導致全球疫情的拐點一再後延,這也導致世界經濟的底部繼續下探。我們原本預測二季度末,世界經濟就會走到底部,但現在看世界經濟到三季度時仍會進一步下探,中國經濟外部環境會繼續發生更大的變化。

其次,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在行政性復工復產之後,能否快速實現有效需求的擴張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因為只有有效需求的擴張,內需才能夠得以快速地提升,進而保證復工復產的產能供給不會被中斷,否則就會導致企業的二次停工停產。

第三,常態化的政策工具能否同時實現救助企業的兩個目標?對於微觀主體企業的救助有兩個目標:一個是使企業能夠運營下去;一個是幫助企業獲得充分的訂單。要想實現救助企業的這兩個目標,需要多種政策協調配合,包括要落實目前出台的一系列的直達的救助政策工具,以及要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在恢復和提振國內需求為主體的經濟循環上下大功夫。

3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下半年如何發力?

劉元春 財政政策應以救助民生等問題為導向

如何有效落實財政政策,使得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首先,積極財政政策的着力點應該以救助民生、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為導向,而不是從簡單的供給側作為救助導向。要通過改革進一步構建社會安全網和制度性的民生救助體系,這就要求我們財政的着力點和過去相比有所變化和調整。

其次,積極財政不僅意味着要“加力”,而且要“提效”,這就要求提升基層使用財政資金的能力。按照“兩會”的安排,1萬億特別國債和1萬億赤字資金能夠直接下沉到地方。一方面,可以和貨幣政策相配合,使用一些直達基層的政策工具“提效”,實現保基層、保企業等目標。另一方面,基層市縣對資金有較強的測算和管控能力,才能使得財政政策真正實現積極有為。

第三,貨幣政策要積極配合財政政策。如果貨幣政策不在數量、價格上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效率就會大打折扣。下半年,為了配合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和各類大項目開工,貨幣政策會按照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佈局,進行數量和價格上的進一步靈活適度調整。

張斌 貨幣政策應繼續偏寬鬆

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下半年總的宏觀經濟政策方向都應該繼續保持相對寬鬆。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緩慢恢復中,但從物價、就業、經濟增長水平等宏觀經濟指標的表現看,貨幣政策還遠沒有到收緊的時候。目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不樂觀,當前很重要的一個事情是要給企業降低成本,低利率是很重要的保障。偏寬鬆的貨幣政策可以提振總需求,改善企業盈利狀況。而從消費的角度看,目前隨着前期被壓抑的部分消費有所釋放,如果企業一直不景氣,居民收入會受到影響,會進而影響到消費的表現。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拉動總需求,從而改善企業盈利狀況、增加居民收入,進而有助於保障居民的消費水平。

財政政策方面,下半年財政政策變化的餘地不大。積極的財政政策重要的着力點應是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這其中,基建投資要跟着人和產業走。此外,減少產業政策的扭曲,以及財政支出要覆蓋到最需要保障的農民工羣體。

4

如何看全球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張斌 海外經濟指標反彈利好中國出口

海外經濟最差的是4月份,5月份以後各項經濟指標開始反彈,如果沒有第二波大的疫情衝擊,反彈還會持續下去,這對中國的出口是個好消息。還有其他的一些好消息,中國一季度因為疫情影響出口大幅下降,接下來會有一些回補的需求。中國在防疫物資、遠距離社交的電子商品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疫情期間對這些商品需求大增。

這些都是出口的好消息,但總體來看還是不樂觀。因為海外總需求增長即便恢復一些,整體力度還是偏弱,與正常狀態有明顯的距離,這其中尤其是投資品的需求受影響會更明顯一些。此外,海外一些國家國內政治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增加,這種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也會外溢——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合作關係,還是多邊合作關係都在惡化,全球進入更加動盪的時期。

劉元春 下半年國際資本湧入中國是大概率事件

從貿易出口看,由於全球疫情仍然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全球貿易還沒有走到最糟糕的底部,同時考慮到中美摩擦、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今年下半年的中國出口仍可能會面臨比較被動的情況,壓力不小。我們預計中國出口增速在-10%左右。但這個數據不是一個特別悲觀的數據,這是因為在世界各國經濟因為疫情出現停擺和混亂的過程中,率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國經濟可以保證向全世界的供給,加上原有市場,下半年中國出口表現可能會比預期好點。

從國際資本流動看,下半年國際資本湧入中國是大概率事件。歐美復工復產的速度比想象中要緩慢很多,但中國經濟從3月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就已重啓了穩定的供應鏈條,對全球經濟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全球資本會進行重構,特別是歐美的金融市場會進行相應的調整,下半年隨着國際資本湧入中國,今年全年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會逆勢上漲。

5

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在哪裏?

劉元春 一系列改革為經濟復甦提供了彈性基礎

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國這一超級巨大的市場已經形成了比較自洽的供應體系。第二,過去幾年實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經濟抗擊疫情、經濟復甦提供了很好的彈性基礎。“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之下,中國經濟從出口型增長模式向內需驅動型模式轉變。同時,去槓桿政策之下,梳理了一些經濟運行中突出的問題,解決了脱實向虛、中小企業融資等問題,構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新機制。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之下,中國的新經濟發展保持穩定。第三,我們還有着制度性的優勢。

張斌 消費會是穩定和支撐經濟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如果沒有第二波大規模疫情暴發,我對消費的表現不悲觀。疫情之下居民消費受限,消費增速驟降,居民的支出減少大於收入的下降,居民資產負債表反而得到了改善。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消費會有所恢復,但消費增速不會太高。長期看,消費會是穩定和支撐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一股力量。這是因為從歷史上的表現看,消費相對於投資、出口等變量要穩定很多,會成為穩定和支撐中國經濟一個很重要的潛力。

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力最重要的是消費擴張和升級,以消費擴張和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不僅是依賴於生產力的改善、技術的進步、效率的提高,同時也離不開需求方的力量支撐。只有需求和生產力的改善、技術的進步、效率的提高等形成良性互動,才能真正帶動產業升級,才會有更多的企業去投資、試錯,繼而帶動更多的產業升級。

但目前制約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障礙是需求不足。一方面,由於需求不足,製造業產品價格過低、收入和利潤空間都很小,沒有資金和動力去做研發投入,帶動產業的升級。另一方面,大家越來越願意在教育、醫療、文體、娛樂等方面花錢,以提升生活質量,但這方面的供給存在問題。因此,未來要通過一些政策的調整,使得中國經濟的這一潛力釋放出來。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