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示好美國?德要推動歐盟對華強硬政策,歐盟很難辦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據德新社16日報道稱,德國制定了一份為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而製作的計劃文件草案,對比2020年3月擬定的草案,德國強調了“互惠”和“以價值觀為導向”的歐盟對華政策。同時,草案還顯示,“在歐盟之外,美國是我們最親密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夥伴”,意在“示好”美國。如此一來,中美歐之間的關係也將變得越來越複雜。
“德國將推動歐盟採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據報道稱,德國將於2020年下半年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而根據德國制定的一份任期內計劃文件草案顯示,德國希望加強對“互惠”的要求,並重新強調“以價值觀為導向”的歐盟對華政策。
據媒體披露,文件新增內容稱:“我們希望發展與中國的合作,並努力在所有政策領域實現更多的互惠。”報道稱,之所以提及“互惠”,是因為德國企業此前抱怨稱,它們在中國的市場準入,不及中國企業在德國的市場準入。該草案內容還顯示,“在歐盟之外,美國是我們最親密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夥伴。”
新文件草案還稱,“歐盟各機構和成員的對華政策應該是統一和平衡的,以歐盟長期共同利益和價值觀為導向。”在3月的草案中,“價值觀”一詞並未被提及。有分析認為,現在重新加入這一提法,可能意味着歐盟對華政策將更加強調民主、人權和香港的自治等問題。
據報道,6月15日,德國外交部長馬斯在歐美外長視頻會議前表示,歐盟希望中國確保投資和貿易條件公平,遵守包括香港問題在內的國際協議,並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保持透明。
有德國專家於16日分析稱,德國的對華政策總體方向並沒有改變。但從此次的文件草案來看,德國國內及歐盟一些政黨在美國的壓力下,説出了一些本來不敢説的話。他認為,德國及歐盟當前並不會放棄跨大西洋關係,仍會把美國作為最重要夥伴。但中國的重要性也在不斷體現,讓德國及歐盟放棄中國,美國也無法成功。中美歐之間的關係正變得越來越複雜。
有專家分析稱,歐盟口中的“對華強硬”,應該辯證理解:一方面對華強硬,不再幼稚,應對中國的“強硬”。另一方面則是加強對華接觸,着眼於疫情後世界秩序安排。
近年來,歐盟對華的認知已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中國雖然仍屬於發展中國家,但是在歐盟眼中已慢慢變成了“超級大國”。畢竟,中國不僅在經濟、政治力量上日趨強大,在技術層面以及制度層面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歐盟已經將對中國的關係視為了競爭關係,這與之前所提出的互補關係有着明顯的區別,歐盟不再一味的強調與華合作。
早在2019年春季,歐盟委員會便發表了“十點行動計劃”戰略文件,其中將中國描述為夥伴(合作與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對手”。
德國總理默克爾更是明確呼籲歐洲採取強有力的對華方式,並稱由於北京決心取得“現有國際結構中的領先地位”,歐洲必須充滿信心地應對這一挑戰。但默克爾也曾表示不會赴美參加原定於6月底舉行的七國集團峯會。這説明,不斷惡化的美歐關係也促使歐盟深刻調整對華政策。
英國脱歐以後,歐盟變弱了,它有求於中國比中國有求於它或許會變得更突出一些,這主要也是出於經濟原因的考量。中國吸引歐盟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的實力增長,這個因素的驅動力這些年一直大於美歐關係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美歐這一輪的齟齬首先源自經濟利益糾紛,只要中國作為新興市場不斷增容、壯大,相信我們的吸引力就不光是針對歐盟的,它對發展中美關係同樣有着強勁的效果。
面對美國的施壓,不斷分裂的跨大西洋關係,歐盟不得不向美國“示好”。
據相關美媒16日報道,歐盟各國外長於15日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舉行了視頻會議,希望縮小雙方在多個國際問題上的分歧,而中東和平進程則是此次會議的重頭戲。眾所知周,美國曆屆總統都想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留下濃墨的一筆,特朗普也不例外。而美國推出的“中東和平新計劃”,不過是為遷就和偏袒以色列打的“幌子”,而這種行為只會火上澆油。所以,雙方對此的分歧並不會縮小。
另外,美國計劃退出世界衞生組織,華盛頓計劃從德國撤軍等行為,都讓歐盟感到十分失望!德國《柏林日報》稱,一場視頻會議無法改變跨大西洋聯盟的現狀,美歐之間的裂痕在一次次危機中不斷加深。
而早在6月初,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德國使節年度會議上闡述歐盟對全球形勢的看法,強調應重視亞洲崛起,凝聚歐洲力量,制定更有力的對華戰略。
博雷利表示,美中之間的競爭在加劇,歐盟應該遵循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觀,避免成為任何一方的工具。不難看出,亞洲在經濟、安全以及技術層面都顯得日益重要,而中國便是其中的“中堅力量”,與中國的合作仍然是大勢所趨。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6日報道稱,馬斯在歐美外長視頻會議後談及中美歐關係時表示,美國與歐盟有“共同的核心利益”,但“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只有在中國的參與下才能解決”。德國《焦點》週刊稱,歐盟當前不願意選邊站。歐盟需要美國,也需要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