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其實,從2018年開始全時便利店的關店風波不斷,先後進行了併購和賣身......
5月,全民復工復產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就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全時京津大規模閉店的消息突然傳出。
5月11日,北京全時便利店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停業通知,稱因公司經營戰略調整,全時便利店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於5月20日24時結束經營。但隨後,這一消息被髮布者刪除。
據新京報報道,全時天津也在大規模關店。有全時供應商告訴記者,約半個月之前,全時通知其停止對天津全時便利店供貨,北京則是5月9日接到停止供貨的通知。
有工作人員對媒體透露,由於母公司資金鍊斷裂,京津區域內所有全時門店將全部撤店。其市場營銷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不是資金鍊斷裂,而是因為疫情影響嚴重,我們進行戰略調整”,而對於具體的調整方式以及是否會二次轉手等相關問題,上述相關負責人並未直接回應,而是表示:“便利店這塊業務先收縮,停業之後會有其他合作。”
其實,從2018年開始全時便利店的關店風波不斷,先後進行了併購和賣身......
全時的掙扎與妥協
時間退回到2018年9月27日,根據多家媒體的消息,復華集團下「零售 餐飲」的社區新業態「全時生活」,在北京天通苑、宋家莊、百子灣等多家門店,均已停業。
當時的全時生活、全時便利店、D5廚房、真真小吃等眾多零售、餐飲品牌,全部為復華卓越商業旗下資產。
「全時生活」不同於現在的便利店,是除了銷售原有的生鮮、食品、飲料外,增加了愛爐火鍋、D5 廚房、真真小吃等多個餐飲檔口。
並且當時「全時生活」、「全時便利店」在北京的選址都集中在同一商圈,模式重複,在其內部也屬於競爭關係,2018年11月,全時母公司北京復華卓越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被曝出遭遇P2P爆雷事件,導致全時資金鍊斷裂。原本計劃在 2018 年北京開出 30 家門店的業務,悄然止步。
而後2018年11月13日,北京商報報道,當時尋求出售的北京本土便利店品牌全時正與企業洽談對接,或將出讓部分股權給蘇寧易購或物美等企業。
不久後2019年2月13 日,有消息稱,全時便利店已將它在北京、天津、成都的連鎖門店打包賣給銀鷺食品集團,但銀鷺母公司雀巢否認了這筆交易與雀巢有關。
2019年2月22日,全時深陷倒閉旋渦,通過"解體分拆"的方式結束品牌運營。位於北京、天津、成都的全時便利店由山海藍圖收購,位於華東、重慶地區的90餘家則由羅森便利店接手,包括門店、設備、商品,以及部分自願加入的員工。至此,全時的“接盤”情況才逐漸明朗。
山海藍圖的大股東蔡學彥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銀鷺食品集團創始股東,並且據天眼查顯示山海藍圖成立於2018年12月26日,該公司成立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為了接盤全時便利店。
後來,據北京商報報道,山海藍圖在接受北京、天津的全時便利店後表示依舊會進行門店擴張,和區域的擴展。
不過我們依舊還是看到了如今這樣的閉店結局,到底導致全時滿盤皆輸的原因是什麼?疫情對便利店的影響又有多大?
本土便利店的難題
首先根據前文中關於關店原因全時給出的回應,是疫情影響嚴重,進行的戰略調整。但是,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疫情影響下的用户消費指數趨勢報告》,我們可以看到,便利店作為中國居民購買生鮮食品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疫情前後的選擇比例影響並不是最嚴重的。
並且,根據艾瑞諮詢網上調研的結果,避開人流和壓縮支出是疫情結束一段時間後的消費主旋律,便利店本身便捷、快速的購物方式在疫情之後並不處於劣勢,由此可見,疫情對於便利店的影響不是最大的。
導致全時便利店第二次潰敗的原因,還是要在其本身找尋答案。
首先,地域特點是影響實體商户發展的一大原因。
前文所述,山海藍圖運營的是北京、天津、成都等地的全時便利店,此次關店的是北京地區門店,不過天津地區的關店潮也已經發生了。
根據CCFA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9年發佈的《2019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 》顯示,在調查的36個城市的便利店發展指數中太原、長沙、廈門、成都、東莞便利店發展指數名列前五位,儘管北京是首都,但是卻總排名第七。
圖源《2019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 》
在之前,有網友總結北京的便利店商業模式(百度知道中“北京的 24 小時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嗎?為什麼?”網友歷歷歸納的回答),稱之為“三個半”的生意。其中的兩個半為“半年、半天”的生意。
北京店面租金貴、人工成本高眾所周知,另外,雖然全時為24小時便利店,但是在南北方24小時便利店比例存在明顯差異。南方地區城市的24小時便利店比例普遍高於北方地區。北京的冬季漫長,夜晚消費的比重更低。所以北京的便利店在春夏的半年和白天才相對好做。在上面提到的指數榜單中也可以看到北京的24小時比例在全國排名第12。
最後一個半,指的是半條街,北京的馬路寬大,多有隔離護欄,繞道而行比較遠,所以每一個便利店基本只輻射本側街道內的消費者。
根據艾瑞查詢CCFA往年發佈的指數來看,2013年北京在全國還排名在倒數第二,好在近些年北京針對便利店配套政策的出台在區域方面實現了突破,推動了排名的前進,不過北京地區本土便利店的發展困難還是明顯存在的。
全時相關新聞下網友的評論
其次,全時的“重資產”快速擴張埋下了禍根。
根據2015年中國日報的報道,相較於多數內資便利店採用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全時便利在創立之初就堅持從源頭到終端重型投入。重資產運營的店鋪在選址策略、經營面積和前期投入等方面都遠高於傳統便利店。
當時全時門店數量剛剛突破150家門店,後又在當年立下立下目標在五年之後的2020年門店數量突破10000家的目標。
2017年,全時成為北京市數量最多的便利店達到了350家,並向廊坊、杭州、蘇州、武漢、成都、重慶等一二線核心城市快速擴張。但也因為快速擴張,在門店運營和人員培訓上面的管理不善顯露,2017年的315晚會上面全時加盟店被查出售賣過期關東煮,這一事件後全時才放緩了擴張的腳步。
在這之後,隨着上文中提到的資金斷裂和賣身,保全下來的一部分全時便利店山海藍圖運營,該公司成立的時間較短,但也為接盤全時付出了極大的流動資金,還在接手後繼續進行區域的擴展,但又不具備零售行業的運營經驗,這在北京激烈的便利店競爭中是無法與背靠外資體系的羅森、7-11便利店競爭的。
最後,沒有跟上生鮮零售行業數字化的節奏,也是全時失敗的原因之一。
從2018年至今,我國本土的的零售商超開始了數字化的變革,包括物美、蘇寧、便利蜂在內的一種零售品牌建立自己的數字化運營體系,更湧現出盒馬鮮生、七鮮等生鮮超市+餐飲模式的業態新樣板。
與全時同在便利店行業的便利蜂,更是在推進倉店一體的同時,拓展自有體系最後一公里的外賣業務,增強社區生鮮屬性,同時採用無人零售模式減少人力成本。
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報告,目前我國零售業線上線下融合的形式主要就表現在供應鏈效率的提升與渠道下沉融合、消費場景延伸的融合、消費體驗重構的融合這幾方面。
這也將是本土便利店、大型商超們未來能夠持續發展進步的主要發展道路。
(本文為艾瑞網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