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元
6月8日,上交所在專題學習全國兩會精神的會議上提出,進一步提升依法監管的能力,不斷改進和完善監管方式,科學把握監管的力度、節奏,增強監管的靈活性、適應性、有效性,寓監管於服務,增強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安全感、獲得感。
增強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安全感和獲得感,是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一個重要體現。而要做到這一點,將監管端前移,從傳統的事後監管改為事前監管、事中監管和事後監管三管並舉,增強監管的靈活性、適應性、有效性,無疑是靠譜的。
對於投資者而言,在資本市場投資時,最大的不安全感來自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由於投資者在投資時,只能根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來判斷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對於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財務信息無法做出準確的和公允的判斷,個別上市公司藉助這種信息的不透明化,通過一系列財務作假手段包裝公司的財務狀況,誘導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造成投資者投資的大幅虧損。
近年來,由於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導致投資者大幅虧損的案例不斷增多,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投資安全感明顯缺失。在這種背景下,投資者只能採取多看少動的策略,這也是導致滬指長期以來在3000點以下徘徊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因如此,上交所提出改進和完善監管方式,可以從上市公司不做假賬開始,通過事前監管,事中監管和事後監管等手段,有的放矢地斬斷上市公司通過財務造假手段獲得的利益鏈,讓投資者享有充分完整的知情權,這樣才能充分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增強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安全感。
而要增強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獲得感,從監管角度來看,放水養魚無疑是一個比較好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投資者來資本市場肯定是想賺錢,而且是想賺乾乾淨淨的錢。這就要求,資本市場要有一個好的投資氛圍,要有充分的資本流動性,要採取各種各樣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國內外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到國內的資本市場投資。
也就是説,要有足夠大的資金池,要有足夠多的資金,要有足夠的市場預期,讓國內外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都能夠在這個足夠大的資金池中,找到各自青睞的投資目標,如同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一般。只有讓投資者賺錢了,才會有更多的國內外投資者來到國內資本市場淘金,國內資本市場才能健康向上地向前發展。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市場的力量和監管的力量形成合力,打造一個乾乾淨淨的資本市場,讓那些通過造假上市的公司退出資本市場,讓那些業績優異的傳統制造業上市公司和具有科技創新驅動力的科技公司獲得各自的粉絲擁戴。
我們確信,抓住了不做假賬和放水養魚這兩個“牛鼻子”,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安全感和獲得感才會是“槓槓”的。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