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趕場經濟”像網購一樣火爆 市場規模上億元 暖了荷包更暖心

“趕場”不僅是一種經濟生活現象,更是一種傳承已久的風俗,在超市和網購大行其道的今天,“趕場”在重慶主城其實也像網購一樣火爆。

位於大竹林的渝攏匯市場,每逢趕場日,從人和、冉家壩、照母山等周邊乘坐公交來趕場的市民在5000人到6000人,月銷售額達1000萬元。記者調查發現,在主城區如今依然保留趕場習慣的有蔡家、虎溪、人和等100多個地方,這些市場東西新鮮、品種齊全、價格便宜、交流隨意的模式受到追捧,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當地的消費。重慶零售商協會秘書長王巧玲説,趕場作為超市、網購的一種零售商品流通的一種補充,刺激了當地消費的同時,也促進了超市和零售商品市場在當地的佈局。

市民從各地蜂擁而來

大竹林渝攏匯市場每逢“一四七”是趕場日,12月1日上午11時30分許,記者來到渝攏匯市場“趕場”,雖然快到中午了,但是來趕場的市民仍絡繹不絕。走進市場,人頭攢動,行人如織,趕場的市民提着買的肉、菜、水果等商品,要麼急着去趕公交車,要麼橫穿馬路回家。

“婆婆,往這邊走,不要橫穿公路。”

“爺爺,那邊有斑馬線,過馬路要走斑馬線。”

在渝攏匯市場門口,兩江新區康美街道銀竹苑社區和兩江公交九分公司的志願者,一起勸導趕場的市民注意交通安全。

兩江公交九分公司負責人説,這個市場到了“一四七”是趕場日,趕場的人特別多,橫穿公路隨處可見,經過這段路的10條公交線路駕駛員都很小心。

“這個市場輻射大竹林周邊小區大概7萬人。”銀竹苑社區相關負責人駱志芬説,渝攏匯市場在周邊很出名,從人和、冉家壩、照母山等周邊乘坐公交來趕場的市民很多。很多市民橫穿公路,安全隱患大。於是,他們和公交公司的志願者一起開展交通安全宣傳和交通文明勸導活動,提升市民交通安全意識和交通文明素質。

顧客喜歡趕場的氛圍

“今天送娃兒去幼兒園耽擱了30多分鐘,來晚了,讓你等久了。”“我也是剛到一會兒。”從人和坐公交車過來的韓秀芬婆婆,一邊買蘋果,一邊和身邊的陳清慧婆婆聊天。

韓婆婆告訴記者,她逛這個市場認識了陳婆婆,日子久了便成了朋友,每逢趕場日,兩人就約起趕場,聊聊天,吐吐槽。

“這裏的商品品種齊全、蔬菜新鮮、價格便宜,我每逢趕場天都要來購買兩天左右的菜和肉。”45歲的王豔豔説,聽到商販的吆喝聲,看到商販和消費者的討價還價,很容易激起購買的慾望。

每逢“三六九”是蔡家的趕場日,12月3日早上8點,記者來到蔡家市場打探,市場裏密密麻麻的攤位上,擺滿了各種果蔬、鍋碗瓢盆、土特產、衣服等商品,摩肩接踵的人羣裏,有揹着揹簍的,有推着專用買菜的小車車的……

趕場的林鐺鈴説,喜歡來這裏趕場,主要看中商品品種齊全和水果蔬菜新鮮,而且價格又比較便宜。每次多買一點,吃兩三天,等到下次趕場又來。

商販稱貨物新鮮又便宜

在渝攏匯市場,賣蔬菜的商販黃龍告訴上游新聞記者,他專門到趕場市場賣蔬菜,今天在這裏,明天在那裏,後天又回到這裏。雖然是流通商販,但是在每個市場都有一個固定攤位,這樣熟人都能找到她。“我賣的蔬菜都是一早到農村去收購的,然後運到這裏來賣,賣的都是熟人,不會做假。”他説,他賣的蔬菜不僅新鮮,而且便宜,賺的就是點力錢。雖然是力錢,但是算下來每個趕場日還是有1000多元錢收入。

家住蔡家附近的汪國秋婆婆告訴記者,她家在蔡家還有幾塊地,平時她就種一些蔬菜背到市場去賣。汪婆婆説,現在生活好了,雖然孩子們都希望她能好好養老,但一閒下來就心慌,看着空着的地可惜了,又拿起鋤頭去種菜,除了自家吃,多的就拿去賣。汪婆婆説,雖然每天賺的錢並不多,但這真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

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在主城趕場賣菜的人羣中,有不少人都抱着與汪國秋婆婆一樣的想法,甚至一些人還有退休金。他們告訴記者,種菜去賣,既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還能鍛鍊身體,何樂而不為?

渝攏匯市場負責人張德勤表示,趕場是一種傳統文化,很多人並不是為了買東西去趕場,而是在趕場過程中享受一種生活,可以和熟人聊聊天,還能認識一些新朋友。“以前大家是一個村的,現在隨着城鎮化的進展,很多人都搬了家,沒有在一個地方,但是又住得不遠。於是,趕場成了聯繫以前鄰居、朋友的紐帶。”他説,同時,趕場也刺激了當地的消費和經濟發展。

鏈接

市場規模估計上億元

張德勤表示,渝攏匯市場總面積4000平方米,有300多個攤位。“整個市場的容量在1000人次,但是趕場的市民是來了又走,走了又來,每個趕場日,大概有5000到6000人次在市場裏購買各種商品。”他説,這個市場不僅輻射大竹林周邊小區大概7萬人,還擴大到周邊5公里範圍,包括人和、冉家壩、照母山等地,輻射人數在15萬左右。

市民陳清慧告訴記者,她每次趕場,都要買足兩天的肉和菜,大概要花500多元。王豔豔則表示,她每次趕場大約花費100多元,“一個月差不多要花300多元,”她説,如果在超市,預計在400多元。

重慶零售商協會秘書長王巧玲説,主城區趕場的地方很多,雖然看起來市場小,但是商品齊,種類多,幾乎能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這就是趕場受到市民歡迎的原因。

根據市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1-10月份,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54.78億元。按消費類型分,1-10月份,商品零售8273.15億元。因此,作為商品零售的補充,主城趕場經濟的市場規模巨大,估計上億元。

縱深

加強市場管理和引導

王巧玲説,趕場為什麼特別受商販歡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商販准入門檻低。只要你願意,都可以攜帶自己的商品去趕場。但正是因為準入門檻低,就很容易造成以次充好、短斤少兩等違法違規行為,其他一些商品的質量往往也缺少保障。

“還存在的問題就是髒、亂、差或者亂穿馬路等行為。”她説,這些傳統的趕場地點幾乎都已身處市區,或者處於交通幹道附近。

駱志芬説,渝攏匯市場趕場日,每次有5000到6000人次,很多人模穿公路等,不僅影響交通,還有很大安全隱患。“我們已經向上級部門反映了這些亂象,上級部門正在規劃沿街安裝防護欄,規範市民的行為。”

對於商品質量問題,張德勤表示,他們和每個攤主簽訂了合同,攤位繳納了一定的保證金。保證不能出現質量問題,如果有質量問題,不僅要解除合同,還會沒收保證金。

記者發現,主城區幾乎都沒有由有關部門或單位專門劃出的趕場場所,大多數趕場場所都是依據歷史沿襲下來的。南岸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南岸區的幾個主要趕場場所,都是歷史沿襲至今的,經過多年的城市變遷,這些傳統的趕場地點幾乎都已身處市區,或者處於交通幹道附近。

王巧玲説,雖然主城區趕場給城市管理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存在即合理,相應的管理部門不能搞一刀切,就地取締,而是應當尊重市場的選擇,遵循客觀規律,引導集市良性發展,對肉類、水果蔬菜類等食用商品加強管理和引導,還要加強監督執法,以保障商品質量,加大執法力度,開展衞生、質檢等多部門執法,讓主城區的趕場在合法的範圍內運行。

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記者 鄭三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00 字。

轉載請註明: 主城“趕場經濟”像網購一樣火爆 市場規模上億元 暖了荷包更暖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