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佈消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預付式消費治理成效初顯,嚴重失信企業及其主要人員黑名單制度得到完善,累計鎖定企業304户、主要人員564名,督促47户企業妥善解決遺留消費糾紛。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覆蓋了很多領域。誠然,預付資金成為會員後,消費者能享受到一定的實惠,但一些商家頻頻跑路也讓預付卡成了風險卡,甚至演變成消費陷阱,給消費者權益埋下了隱患。
很多人都玩過“掃雷”小遊戲,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雷爆掉。實際上,消費者在預付式消費中,就相當於在排商家關門或跑路這顆“雷”,若不幸“觸雷”,不僅終結了當次遊戲,還可能陷入消費糾紛。
相關部門將開展預付式消費的嚴重失信企業及其主要人員拉入黑名單,是用法定職責和徵信機制為消費者“排雷”。由於黑名單機制的懲戒制約功能具有一定的時間跨度,因而,預付式消費失信黑名單不僅標記出了一些企業或人員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雷”,還能避免黑名單內的企業或人員改頭換面之後再“佈雷”。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對風險信息的知情權,幫消費者清除了一些預付式消費的隱患和風險,提供了更安全的消費環境。北京市的做法既符合徵信建設的規律,也是一種積極的監管探索,值得其他地方學習借鑑。
當然,預付式消費失信黑名單的“排雷”功能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和滯後性,要提升對消費者的保護級別,還得從機制上發力。比如,能否仿效建築工程領域的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建立預付式消費保證金制度或保險制度,明確保證金的繳付責任人、繳付比例、保管形式、使用程序等,一旦商家發生違約或者“關門”“跑路”,即依規為消費者的權益兜底。
此外,相關部門還應在平時加強對商家預付卡業務的監管,積極查處霸王條款、不實宣傳、誘導銷售、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等行為,從多個角度、多個方位堵住預付式消費的漏洞。消保組織也應通過約談、問題通報、發佈警示信息等方式為消費者“用腳投票”提供指引。(李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