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鋅財經”(ID:xincaijing),作者:吳毓楨,36氪經授權發佈。原題目《馬雲:叮~支付寶到賬43000000000元》
最近,互聯網大佬們紛紛拋售股票,鉅額套現。
阿里巴巴集團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財年報告,報告中顯示,截至2020年7月2日,馬雲持股比例下降至4.8%,蔡崇信持股比例下降至1.6%,軟銀持股比例下降至24.9%,但軟銀仍為阿里巴巴集團持股比例最高股東。
數據來源:阿里巴巴美股公告
馬雲在7個月內累計減持了1.2%的阿里巴巴股權。
馬雲雖然出現大幅減持,然而持有的股票市值卻無明顯減少,原因是今年以來阿里巴巴股價不斷上漲,一路上行,截止7月10日阿里巴巴美股股價為261.01美元,港股股價255.40港元。
新興盛起的淘寶直播帶起了網絡直播帶貨的浪潮,不僅盤活了市場,也推動了直播產業與電商銷售的相互融合。
並且在全球疫情爆發後,馬雲向歐洲、非洲、東南亞、美國等多國提供物資援助。據不完全統計,馬雲基金會捐贈的口罩數量超過1760萬隻,還包括數百萬個試劑盒。在其背後,馬雲此前倡導的eWTP樞紐,成為全球抗疫救援和恢復生產的關鍵通道。這也是阿里巴巴佈局國際化的重要一子。
按照去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港股上市到今年7月2日期間的平均股價和匯率估算,馬雲減持套現約430億元人民幣。
大額減持的不止是馬雲。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也在不久前連續大幅套現,6月9日至12日,馬化騰連續4個交易日共計減持964.78萬股騰訊股票,平均減持價格在433.4港元/股至450.27港元/股之間,合計套現約為42.699億港元。
隨後的6月30日和7月3日馬化騰再次減持50萬股騰訊股票,套現約2.58億港元。而在今年1月份時,馬化騰就曾連續4個交易日沽貨,套現近20億港元。
黃崢也在7月份與拼多多創始團隊拿出約佔公司總股數10.11%的股份,用來成立慈善基金,以及激勵公司未來的管理層。黃崢的個人持股比例也由43.3%驟減至29.4%,個人資產約減少近1000億人民幣。
集體套現為哪般?第一目的,獲得資金擴展投資,今年在疫情爆發後,互聯網科技企業業績大幅上升,電商、遊戲、短視頻、直播等一系列當前最熱門的產業都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
騰訊公佈的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中顯示,2020年Q1騰訊營收1080.65億,同比增長26%;淨利潤270.79億,同比增長29%。其中網絡遊戲收入增長31%,共計營收人民幣372.98億元。
阿里巴巴也通過淘寶與疫情之下大放異彩的釘釘,讓營收大幅增加,2020財年的第四季度收入為人民幣1143.14億元,同比增長22%。
業績的提升直接推動了股價的不斷上升,阿里巴巴港股總市值近5.46萬億港元,騰訊港股總市值近5.23萬億港元,均突破了歷史高位。
股東在高位大幅度的減持套現,能夠獲得更多資金,而阿里和騰訊這樣的頭部企業,早已不單單是互聯網公司,而是演進成為了投資公司。阿里巴巴在2019年對外投資超19家企業,對外投資金額總計超1000億元人民幣。
據不完全統計,2020上半年騰訊共對外公開了近60家投資案例,平均每3天投資1家公司。騰訊總裁劉熾平透露,騰訊已經默默投資了800多個案例,其中獨角獸超過160家,上市公司超過70家。
獲得更加充裕的現金流,能讓大佬們的對外投資之路更加通暢。
第二核心,減持並不影響企業控制力。
股東減持往往代表着個人對於企業的話語權的下降。然而對於馬雲與馬化騰這類大佬來説減持帶來的企業控制力變動影響非常小。
馬雲雖然當前並非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但是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中,馬雲與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這也代表着其擁有永久的“董事提名權”,根據章程具體規定,合夥人提名的董事,不論股東會是否同意,合夥人總能讓自己提名的人行使董事的權利,這在“同股不同權”的基礎上來説,實際上等於控制公司半數以上的董事。
而馬化騰則是通過與騰訊大股東南非MIH公司建立平等權力框架,雙方向騰訊集團各公司任命相同數量的董事,顯示絕對的公平。並且騰訊高層管理團隊由馬化騰一首組建,其個人擁有很高的內部威望。
第三保險,套現面對不確定風險。近期全球股市大幅上漲,市場投資熱情高漲,以A股市場為例,已經進入技術性牛市,雖然完全牛市併為確立,但從各大券商以及股市成交額來看已進入上行通道。
股東在此節點選擇套現,可以有效減少減持對公司後續發展和股價帶來的負面影響。現金始終是在資本市場中相對保險的選擇,更多的將持股轉化為現金也能夠更好的應對無法預期的未來風險。
資本市場的最終目的在美股市場,近年來減持也不斷增加。早在2017年,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就曾在高位連續三日每日日拋1萬股蘋果股票,又在隨後的5日內利用3個交易日以日拋3萬股的速度再次減持一批蘋果股票。
高盛統計的數據顯示,2017全年,美股回購金額為 5270 億美元。而到2018年這一金額已增長到 6500 億美元,增幅達 23%。股價隨之也被上推,許多股東也就伴隨着股價上升進行大量減持。
SEC委員Robert J. Jackson 也曾表示,公司高管濫用他們所掌握的回購計劃公佈時點的信息優勢,以比過去更加過分的方式在新聞宣佈後趁着股價上漲立即大量賣出股票。
新經濟評論員龔海瀚認為,在上行通道中選擇減持是比較理智的。因為大股東減持會讓股民產生較大的負面投資情緒,而互聯網巨頭的減持信息更是容易成為公眾的話題焦點,而高位減持可以產生一定對沖效應。總的來説,減持獲益既是資本市場本質,又能提升企業的資金運轉能力,我們應該理性看待。
套現獲利,始終是資本市場的最終目的。在政策扶持,市場向好的共同背景互聯網企業正處於“紅火”的上升巔峯時期,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中美的貿易摩擦,和互聯網企業的“紅利期”問題。
與此同時,互聯網產業的後起之秀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字節跳動、拼多多等一系列互聯網公司正以驚人的生長速度在搶佔市場。頭部企業的名單也時時刻刻在發生着變化,頭把交椅的位置也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坐的穩穩當當。
行業領軍人物的動作總是反映着市場潛在的預期動向,當所有人蜂湧至資本市場的時候,本質就會體現出來。哪怕對於大佬們來説,哪怕預期再向好,現金或許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