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14日電(記者 張瓊斯 張豔芬)《上海證券報》14日刊發題為《提前備足吸收損失“糧草” 銀行撥備計提新規有望實施》的報道。文章稱,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日前答記者問時表示,在當前特殊形勢下,各銀行要根據客户真實風險水平,按照預期信用損失法評估潛在風險,並據此計提撥備。上海證券報記者獲悉,這一思路已在地方監管層面開始落實,北京銀保監局日前已印發《關於全力做好當前信用風險管控工作的通知》。
《關於全力做好當前信用風險管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轄內機構對資本補充、撥備計提等事項早做安排,提前備足吸收損失的“糧草”和“彈藥”。在合理預測貸款損失的基礎上儘早、足額計提撥備,避免出現撥備覆蓋率急劇下降或被動突擊計提撥備等情況。
什麼是預期信用損失法?如果預期信用損失法進一步實施,要求銀行前瞻性地補充吸收損失的“彈藥”,又會產生何種影響?
“預期信用損失法”是IFRS9新會計準則下的金融資產減值法,即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替代“已發生損失模式”。
“銀行每放出一筆貸款或金融投資,不管前期的信用評估如何,都存在損失的可能性。”某區域銀行風險管理部門人士表示,金融資產減值法變更為預期信用損失法,也就是從以前的事後計提,改變為事前計提。按照預期損失法計提,建立三階段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對於進入後兩個階段的貸款,撥備計提幅度明顯加大。
當前,運用預期信用損失法前瞻性地計提撥備,意味着有的銀行需要計提更多撥備。因為,一方面,一些銀行此前遵循的權責發生制會計原理,對於實際風險的全面反映存在時滯;另一方面,風險從實體經濟傳導至金融系統也存在時滯。
前述風險管理部門人士認為,預期信用損失法的實施,不僅意味着未來銀行成本的提高,而且對資產配置等方面均有影響。
在光大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峯看來,預期信用損失法需要各銀行自行建立相應的模型,這也意味着會有一定的“個性”。
“運用預期信用損失法計提撥備,整個銀行業都會受到相應影響,預計會在未來的三個季度中逐步顯現。”王一峯表示,營業收入和盈利增速差可能會擴大。在撥備計提、不良確認、風險處置、盈利增速等指標方面,會有相應體現。
對於按照預期信用損失法計提撥備,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總體而言,不能低估其影響,必須要做好短期內壓力顯著上升的準備;但從中長期看,取決於實體經濟運行情況。實體經濟如果能儘快恢復到正常狀態,或者出現較強的V型反彈,信用風險上升的壓力將逐步減弱。
“實體經濟在二季度已經出現強烈反轉,意味着在未來一段時間,銀行信用風險繼續上升的壓力會減弱,因此也不用過於擔心。”曾剛表示。
如果銀行發現撥備計提不足,能否備足吸收損失的“糧草”和“彈藥”,取決於銀行的盈利能力。曾剛表示,如果銀行盈利能力強,可以適度減少分紅、加大撥備計提力度;但如果銀行盈利能力較弱,那麼可以考慮通過資本補充、加快推動處置不良等方式來進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