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體面的養老要多少錢?報告稱家有百萬也同樣“醫養難”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財經

面對加速到來的老齡社會,無論是依賴公共養老金體系的工薪階層,還是“家有百萬”的中高淨值人羣,在養老方面都需要做好更多的準備。

一項針對家庭可投資資產(不含房產)100萬元以上的中高淨值人羣的調查顯示,59%的中高淨值人羣養老資金準備嚴重不足,不得不在60歲時降低生活品質來應對退休養老生活。

今年5,6月間,尼爾森對北京、上海、山西、山東等地共29個一線至三線城市的1185名中高淨值人士進行問卷調查。報告中的中高淨值人士樣本定義為家庭可投資資產100萬元以上,年齡30歲以上。可投資資產包含現金、存款、基金、股票、債券、保險等流動性較高的資產,不含房產等固定資產

基於上述調查,這份由泰康保險集團聯合尼爾森共同發佈《2020年中國中高淨值人羣醫養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稱,即便達到家庭年收入200萬以上,仍有62%的中高淨值人羣需要面對無牀位住院等各種問題。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陳東昇在白皮書發佈會上表示,隨着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帶病生存成為普遍現象。長壽時代龐大的健康需求將促進大健康產業極大發展,為人們提供健康生活解決方案,是大健康產業最大的商機。

體面的養老生活需要多少錢?

白皮書顯示,中青年一代半數認為未來壽命會在85歲以內,短於中老年一代的認知。五六十歲的中高淨值人羣,則有62%認為會超過85歲,六十歲人羣中更是高達32%認為未來壽命普遍會超過90歲。

更長的生存期意味着對健康、財富、生活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調查結果稱,按照中高淨值人羣當前生活水準推算,平均需要1060萬的養老資金,然而他們普遍預期的養老資金均值為437萬,缺口均值達600萬,59%的中高淨值人羣養老資金準備嚴重不足。然而,在這樣的缺口下,92%的中高淨值人羣仍認為可以實現與當前生活水平差不多、甚至高於當前水平的退休養老生活。

尼爾森消費者洞察金融領域總監肖潔菲表示,這顯示出中高淨值人羣對品質生活所需的財富基礎判斷依據不足。養老資金的缺口導致在中高淨值人羣中出現“60歲現象”,即在退休到來時,不得不降低生活品質、捨棄期望中的部分生活理念,從而應對尚未準備充足的老年生活。

醫療資源!

白皮書發現,中高淨值人羣在健康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五十歲起,中高淨值人羣中一半均患有長期病症。七十歲後,近八成都將患病,步入人人帶病長期生存階段。

此外,父母年滿60歲後,28%可能面臨首次急救的情況,對工作繁忙的中高淨值子女可能產生衝擊,需提前規劃和應對。

在醫療資源上,中高淨值人羣的人脈和資金並不足以解決他們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特別是住院資源緊張成為首要難題。

調查顯示,更高的財富水平確實有助於提高醫療資源獲取能力,但即便達到家庭年收入200萬以上,仍有62%的中高淨值人羣需要面對無牀位住院等各種問題。

從醫療人脈資源上看,僅9%中高淨值人羣表示自己在醫療行業有很多熟人,21%的中高淨值人羣表示完全沒有能在醫療資源上幫忙的人脈,僅5%會通過商業付費方式獲取醫療資源協助。

"醫養難"的背後是與養老相關的健康產業供給不足。國家衞健委老齡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於普林表示,醫療領域還沒有做好長壽時代來臨的準備,在大學本科教育中沒有老年醫學課程,醫院老年科專業人缺乏,整體老年醫療的發展非常滯後。

未富先老如何破解?

未富顯老是我國老齡化的重要特徵。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達12.6%,人均GDP1萬美元,而美、日、韓老齡人口比重達12.6%時人均GDP2.4萬美元以上。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將面臨更多的挑戰。人口預期壽命快速增長,但人均收入水平及儲蓄難以支撐個人退休期間的消費水平。從廣義養老金總量上,我國養老金三支柱佔GDP的比重僅為8%,OECD國家平均佔比為49.7%。

中銀國際研究學會董事長曹遠征認為,未富先老是很嚴重的問題,財富儲備和誰來提供養老是社會必須要面對的挑戰。國有企業股權進入養老金補充不足是一個大勢,目前國有企業10%的股份劃入全國社保基金。而從國家資產負債表的角度計算,大概到2030年的時候,可能需要80%的國有資產進入養老金。

在公共養老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我國正在加速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陳東昇認為,政府應使社會保障體系適應長壽時代的變化,比如優化養老金三支柱,發展個人養老第三支柱,推動長期性廣義養老金開展市場化投資,同時合理支出醫保基金,提升慢病管理效益,建立廣覆蓋的長期照護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