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國會稱考慮提前結束購債計劃,反映出美國通脹壓力持續上升的真實狀況。這番鷹派表態雖然讓市場感到意外,但實質性影響並不大,其作用在於對外展現遏制通脹的決心,以利於美聯儲在加息時機和節奏等問題上掌握主動權。
11月30日,鮑威爾出席美國國會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聽證會時説,目前美國通脹壓力較高,也許“提早幾個月”結束資產購買計劃是合適的。鮑威爾聲稱很難預測供應瓶頸持續時間及其對通脹的影響,繼續使用“暫時性”這個詞描述美國通脹情形已不合時宜。他同時透露,美聯儲將在12月的貨幣政策會議上討論是否加速縮減資產購買規模。
美聯儲用“暫時性”來描述判斷通脹形勢已有時日,因此鮑威爾在獲得新一屆美聯儲主席提名後的這種態度讓市場頗有些意外,也引起“加息的到來或比市場預期更早,明年加息頻率或比預期更高”的猜測。不過,有分析指出,考慮到美國的經濟狀況和國內政局,美聯儲政策急速收縮甚至大幅轉向的操作空間有限,鮑威爾的表態更多還是在引導市場預期,從而在結束購債後馬上隨之而來的加息問題上更加主動。
美當局最看重的目標,依然是促增長而非穩通脹。美聯儲去年8月份宣佈的新貨幣政策框架就表明,美聯儲會容忍通脹率“適度”高於2%“一段時間”,以實現2%的平均通脹率目標。但由於疫情失控,超寬鬆貨幣政策始終無法刺激美國經濟恢復內生動力,卻讓通脹愈演愈烈。
12月1日,美聯儲發佈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褐皮書)顯示,美經濟增長仍受供應鏈和勞動力緊張限制。12月5日,高盛集團經濟學家約瑟夫·布里格斯在一份報告中將美國今年GDP預期增速由4.2%下調至3.8%。可見,美國經濟增長後勁依然不足,而在出現實質性增長之前,美國當局仍將面臨控制通脹和刺激經濟的兩難局面。
同時,通脹問題在美國已不僅是經濟話題,而且與其國內政局高度關聯。有分析指出,“拜登為了贏得中期選舉需要支持率,提高支持率需要通脹回落,而想要讓通脹回落需要解決供應鏈紊亂的問題,供應鏈需要防疫策略、恢復就業和國際協調,這些都需要時間”。為了爭取時間,加強對通脹預期的管理符合拜登政府的政治利益。
因此,鮑威爾的鷹派表態與拜登政府提振支持率、贏得中期選舉的政治訴求形成呼應。在新冠肺炎病毒新變異毒株奧密克戎的影響尚未最終確定的時候,歐美各國對奧密克戎毒株採取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應對措施,歐美媒體更是連篇累牘地渲染報道,這其中恐怕也有藉機打壓油價遏制通脹的意味在其中。
不僅如此,由於美聯儲隔夜逆回購規模保持在萬億美元之上已有時日,大量資金處於無處可去空轉狀態,所以加速縮減購債計劃短期內並不會給市場帶來較大實質性影響。這也是鮑威爾大膽釋放鷹派信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此看來,擺出收緊姿態、打壓通脹預期、爭取復甦時間,這應該是美聯儲作出鷹派表態的原因。當然,其中最關鍵的因素依然是疫情的走向。由於美國疫情失控,美國經濟走勢偏離了有關預判,美國的通脹在“暫時性”的説辭中一路抬升。這種局面大概是美國當局沒能預料到的。疫情控不住,經濟起不來,這個判斷依然有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