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悉,財政部於4月29日向8家省級財政部門印發了《關於徵求<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推廣的通知>意見的函》,提出示範期間,要推廣超過1000輛達到相關技術指標的燃料電池汽車,平均單車累積用氫運營里程超過3萬公里。該文件的發佈,意味着氫燃料電池汽車“十城千輛”計劃漸行漸近。
今年以來,國家層面已發佈多份與氫能相關的政策,從氫能寫入《能源法》,到4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中,明確開展燃料電池產業化示範應用,氫能利好消息頻傳。與此同時,氫能在國外的關注度也日漸提升,預示着這一新興領域將在全球逐漸步入發展快車道,也將成為未來國際競爭的重要“疆場”。
以獎代補,政策提供“助推劑”
“對於產業的發展,當前的政策將成為‘助推劑’,”國家電投氫能公司資深專家指出,受疫情影響,近期氫能行業的發展熱度有所下降,因為很多中小企業會因疫情做出調整,而財政部新出的文件無異於給行業又注入了新的“強心劑”,將會發揮刺激作用,政策落地後,會逐漸推動有規模的示範。
記者瞭解到,2019年,隨着氫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地對氫燃料電池的規劃佈局全面提速。到今年,首部《能源法》進入徵求意見階段,氫能正式進入能源之列,再次點燃了行業發展的熱情。“氫能入法,是非常好的一個開端。”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永明告訴記者,過去氫能的發展缺乏一個完整的規劃,氫納入能源體系,從國家層面就有了完整的規劃,對於如何發展、如何佈局等一系列問題,都打下了一個基礎。
根據4月23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聯合發佈的《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通知》,針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存在的問題,將選擇一部分城市圍繞燃料電池汽車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攻關,在4年示範期內,中央財政將按照結果導向,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示範城市給予獎勵。
在國家電投專家看來,過去鋰電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極大的推動了中國新能源車快速發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行業的投資過熱,自主創新的技術沒有真正培養起來。他表示,“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企業開展自主研發,可以把錢用在刀刃上,精準撬動產業的優質資源。”
對此,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研發總監魏蔚表示,“示範推廣”是國家挑選有基礎、有積極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區域,重點圍繞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開展示範,可以集中資源重點突破,而“以獎代補”,可以有效遏制行業過熱和重複建設投資,尤其是打擊氫能行業內投機者的低水平技術盲目擴張,使得妄圖騙取國家補貼的企業沒有鑽空子的機會。
“比起此前發展純電動汽車、光伏等戰略新興產業,國家和政府積累了更加豐富的經驗。”魏蔚指出,當前,國家密集出台各項氫能產業政策,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氫能產業的高度重視,發展氫能是國家戰略,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國家逐步完善各項法規、制度,將引導和促進行業健康、高質量發展。
發展初期,規模化尚需時日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超過6500輛,建成加氫站超過50座,形成初創企業400多家,形成初創企業400多家。不過,目前,氫燃料電池產業距離規模化發展還有較長距離。國家電投氫能公司資深專家告訴記者,“整個產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跟中國的市場容量和氫能產業發展前景相比,‘十城千輛’仍然是一個比較小的規模,是產業初期國家政策的‘試探’階段。”
上述專家認為,當前,我國氫能行業仍然存在一些瓶頸。首先是技術的成熟度,尤其是自主技術的成熟度,雖然我國的技術在“單點”上有了一些突破,但在研發體系的構建方面,差距還很遠,還需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累;同時,從氫的來源,到運輸、加氫站的建設,再到終端配送、汽車,整個產業鏈的成本都很高,需要探索出成本下降的“通道”。
對此,張永明指出,在儲氫、輸氫、加氫方面,仍然需要國家政策的發力。“包括我們國家過去對氫的限制太多,同時還存在多頭管理,比如建一個加氫站,手續辦理過程十分複雜,”他進一步表示,要加快氫能的發展,需要由一個部門來主導,改變“多頭管理”的狀況。
在魏蔚看來,氫燃料和儲運價格過高,是我國氫能發展的重要瓶頸,需要大力發展低温液氫和純氫管道運輸。她指出,這一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液氫產業鏈的形成,預計需要5-10年的時間。此外,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儲氫瓶與車載氫系統等核心設備與關鍵零部件的成本,目前與純電動汽車和傳統燃油發動機相比還沒有市場競爭力,需要通過掌握核心技術、擴大應用規模等手段來實現突破。
據魏蔚介紹,為推動氫能產業走向成熟,國富氫能在產業鏈多個環節大力投入。在車輛終端,通過70MPa和IV型瓶推廣、規模化智能化製造,來提高車載儲氫密度和降低儲氫成本,推動燃料電池汽車降本;在加氫基礎設施領域,推廣1000kg/d及以上的液氫儲氫型加氫站,從而實現高效快速、大流量、大規模加氫,同時降低設備投資、減少設備佔地,更適合油氣氫合建站;在氫源端,致力於服務能源企業和燃氣公司,提高氫燃料儲運效率、降低燃料加註能耗和成本,支持大規模建設加氫基礎設施。
此外,當下氫能政策的重點僅針對汽車領域,但在國家電投專家看來,燃料電池有着更廣闊的應用領域,比如在船舶動力方面,氫能也可以代替燃油。據瞭解,目前,鋰電池已作為動力在船舶上應用,“相比之下,燃料電池更適合應用在船上,因為功率密度更大,續航能力強,但現在這方面的應用並沒有補貼或獎勵,”國家電投氫能公司資深專家表示,如果政策能夠支持自主化的燃料電池,可以推動氫能在更多場景的應用。
全球聚焦,提升核心競爭力
當前,全球都對氫能發展的關注日益提升,尤其在歐盟,從政府到學界,近期都在密集地發佈與氫能有關的規劃和研究報告,預示着氫能領域未來將面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
“面對國際競爭,首先要有研發的投入,同時要有政策的引導,”張永明表示,隨着國家政策的發力,氫能競爭力的提升將會加快。他進一步指出,“我國氫能目前和日本的差距較大,但隨着追趕步伐的加快,5年時間內,技術差距將會大幅縮小。”
國家電投專家認為,參與國際競爭,關鍵是有自主技術的培育,構建自主研發體系,“現在已經不再是單項技術的研發,而是需要整個研發體系的支撐,”他強調,“自主研發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以長遠的眼光,通過5-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累,把研發體系打造起來,把核心技術控制在自己手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我們必須要耐得住寂寞,保持戰略定力”。
掌握核心技術,正是國家電投推進氫能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目標。據該專家介紹,國家電投作為大型能源央企,在氫能的“能源屬性”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他表示,“集團公司從能源角度切入,加快佈局儲運和加氫站建設,同時,國家電投氫能公司聚焦科技的研發,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化,將有助於成本的下降和競爭力的提升。”
“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最大和最有競爭力的市場,也是氫能產業發展最有潛力和未來全球最大的市場,具有全球最豐富的氫資源。”魏蔚表示,中國氫能企業尤其是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和氫能裝備的製造業企業,在生產規模擴大、成本降低方面,具有國際競爭力,用市場引進先機技術同時結合自主開發,一方面有能力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同時開展國際合作和技術全球化,將有利於促進中國氫能技術和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