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去年雖然遭遇疫情挑戰,‘中國製造’在全球供應鏈和國際分工體系仍然牢不可破,為中國經濟快速恢復增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進入“十四五”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需要用智能化實現提質增效,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將“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智造”。楊元慶將圍繞發揮科技力量賦能實體經濟、發展供應鏈金融等方面向兩會提交建議。
楊元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智能製造不是“簡單地往產線上增加幾個機器人”,而是整個製造流程、決策流程的數字化、智能化。“過去這幾年,我所在的聯想一直在進行這樣的轉型。”他以聯想集團為例介紹稱,“我們在生產車間部署5G專網和豐富的邊緣設備,利用攝像頭進行質量檢測,對智能機牀這樣的‘端’所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實現預測性維護,基於客户訂單、部件供應和產品計劃等相關數據進行需求預測和智能排產……上述措施大大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他説,從聯想國內的智能工廠走出來的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大循環的需求,而且能夠更精準地把握全球市場的需求,“今天,我們90%的產品是‘中國製造’,卻有70%的營收來自海外”。
在回答如何“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一問題時,楊元慶表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關鍵還是切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我國的科技創新體系,健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再到產業化的全鏈條佈局。楊元慶認為,第四次產業革命為“中國製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機遇。在引領本次產業革命的物聯網、邊緣計算、雲計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科技領域,中國跟其他國家基本處於相同起跑線上,有些方面可能還具有比較優勢。“一旦這些先進的智能科技跟中國體量龐大的製造業相結合,就為中國製造業補齊短板、突破創新、打響自有品牌提供新的起跳板。”他説,智能化升級後的製造產業將釋放出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效率紅利,讓“中國製造”擁有新的優勢。
中國智能化升級,還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楊元慶表示,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目前還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是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仍有待提高,當前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整體認同度仍然比較低,職業教育學校畢業後的學生社會地位與普通高校相比仍有差距,這一社會現實問題在客觀上也造成優秀學生不願報考職業教育學校的現狀;其次是兼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短缺,教師的動力和能力有待提升;第三,由於限制因素較多,行業企業參與辦學意願和動力不足,尤其民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還存在較大限制,難以形成優勢,影響民企辦學的積極性。
對此,楊元慶建議,應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拓寬職教學生就業渠道,適當放寬職業教育畢業生在就業環節中的限制性條件;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落實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提高福利待遇;發揮行業企業優勢,激活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希望通過一系列政策扶持,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培養更多‘紫領’人才,支撐‘中國智造’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楊元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