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不必嘲笑“繫鞋帶”的海底撈

海底撈又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自願公告,將在今年底前關閉300家經營不善的門店。這相當於把今年上半年新開的門店全關了。對此,網友們説啥的都有。

經濟日報:不必嘲笑“繫鞋帶”的海底撈

海底撈官網公告截圖

海底撈確實有點難。這家以服務出名的火鍋企業近幾年負面消息纏身,疫情期間悄悄漲價、前段時間毛肚縮水,還因為豆花過期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特別是翻枱率下降、排隊不再、股價大跌,經常被唱衰。

按照海底撈自己的分析,這些問題與公司在2019年制定的快速擴張政策有關,出現部分門店選址失誤、優秀店經理數量不足、過度相信連住利益的考核指標、企業文化建設跟不上等問題;同時公司組織架構變革未能很好地適應公司發展需要,出現了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且疲於奔命的現象。

應該説,海底撈的自我剖析比較客觀。能及時發現問題,並且敢於冒着被質疑的風險及時止損,企業就還有打翻身仗的可能。這就像跑馬拉松的選手發現鞋帶鬆了,就停下來把鞋帶緊一緊;發現跑步的節奏亂了,就調整一下呼吸,找準節奏再發力。

經濟日報:不必嘲笑“繫鞋帶”的海底撈

資料圖 趙鵬 攝

不必嘲笑正在“繫鞋帶”的海底撈。海底撈走過的彎路,未必不是其他企業的覆轍。

大家共同的誤區裏有個關鍵詞叫所謂“複製”,誤把資本等同於天時地利人和的集合,以為只要有錢,就可以不斷複製過往的成功。一些品牌甚至總結出了“最佳套路”:細分賽道+顏值經濟+流量渠道,頭部意見領袖+上千個腰部、尾部消費達人,在小紅書、直播間等各種渠道密集“種草”。近幾年,不少品牌依葫蘆畫瓢,以飆升的營銷費用為代價,把自己打造成了網紅。在此過程中,最關鍵的產品質量、服務、研發投入等卻很少被提及。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網紅品牌會頻頻翻車,從食品安全問題、質量問題到虛假宣傳等,三天兩頭挨罰。

海底撈們忽視了一點:企業發展好,自己努力很重要,但時勢造英雄同樣重要。比如海底撈2016年、2017年營收同比均增長36%,2018年營收增長60%,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56.5%。與之對應的是,這一時期我國居民消費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36.9%。

海底撈作為餐飲消費市場的一分子,其成功分享了居民消費增加的紅利。貼心服務固然是加分項,可是忽略大背景,只想借力資本複製成功,無異於刻舟求劍。

海底撈此時主動關店是刮骨療傷,痛一時,利長久。宣佈關店的同時,海底撈還將今後大規模開店的門檻設置為翻枱率重返4次/天,並承諾關店不裁員,既對員工負責,也保留了人才隊伍。從這些措施看,海底撈一邊吞下苦果,一邊仍在蓄力。看似減速了,但人還在賽道上。反倒是其他尤在狂奔的企業,也該低下頭檢查檢查自己的鞋帶了。

(原標題:經濟日報:不必嘲笑“繫鞋帶”的海底撈)

來源:經濟日報

流程編輯:TF063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9 字。

轉載請註明: 經濟日報:不必嘲笑“繫鞋帶”的海底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