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及2019年,新鋭股份營收利潤均有所增長。但其2019年核心產品單價同比增速突然放緩,甚至轉增為減,而同年淨利潤增速也大幅降低
《投資時報》研究員 呂貢
科創板的出現,掀起了科技公司轉板上市熱潮。如九年前從新三板摘牌的華潤微電子(688396.SH),於今年成功登陸科創板,半導體企業天科合達新三板退市後於今年7月重新遞交了招股説明書,擬衝刺科創板。
近日,《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又一家從新三板摘牌後轉戰科創板的技術公司蘇州新鋭合金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鋭股份)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書。
2015年12月14日,新鋭股份成功登陸新三板。掛牌期間,該公司曾因2016年年報未按期披露,構成信息披露違規而被實施自律監管措施。最終於2020年2月24日終止了在新三板掛牌。
此次IPO,為了解決公司目前存在的產能瓶頸,鞏固和提升市場地位、增強整體競爭力,並實現生產與研發的協同以及人才引進,新鋭股份計劃將本次擬募集到的7.35億元資金投向硬質合金製品、牙輪鑽頭和研發中心建設三個項目,剩餘一部分資金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投資時報》研究員查閲該公司招股書注意到,2017年—2019年(下稱報告期),新鋭股份營收增長較為穩定。但2019年其核心產品單價同比增速突然放緩,甚至轉增為減。
此外,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公司,新鋭股份未來或需要大量研發投入和人才梯隊建設,因此該公司可能存在人才技術儲備不足的風險。
業績增速趨緩
招股書顯示,新鋭股份主要從事硬質合金及工具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自成立以來,該公司長期專注於該領域的技術開發,逐步掌握了礦用、切削及耐磨等應用領域的硬質合金核心技術,具備較高的生產工藝水平,並且建立了完善的銷售渠道。
發展至今,新鋭股份的硬質合金產量連續多年位列國內前十,並已成為少數能夠與山特維克、阿特拉斯等跨國公司在鑿巖工具等礦用硬質合金工具細分領域競爭的國內企業之一。
據招股書信息顯示,報告期內新鋭股份的營收利潤有所增長。其中,營業收入分別為5.35億元、6.40億元和6.9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0.49億元、0.80億元和0.91億元。時至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為3.47億元,淨利潤0.60億元。若照此趨勢發展,今年公司的全年業績較去年相比亦將有所增長。
然而,《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營收利潤增長背後,其增速卻有下滑趨勢。數據顯示,2019年新鋭股份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由2018年的19.99%降至8.41%;同期淨利潤增速更是較2018年的63.27%縮水近50個百分點,僅為13.39%。
新鋭股份近年部分財務數據指標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書
核心產品收入增速驟降
據瞭解,新鋭股份主要產品包括硬質合金、硬質合金工具及配套產品,而前兩種產品所貢獻的合計收入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超70%的比重,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分別高至74.54%、78.52%、76.76%和75.88%。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近年來新鋭股份上述兩種產品的銷售單價增速在2019年出現突然放緩的情況。
具體來看,據招股書數據披露,報告期內硬質合金的單價分別為376.91元/千克、462.12元/千克和403.62元/千克,2019年的同比增速由2018年的22.61%轉正為負,達-12.66%;同時期,硬質合金工具單價則長期呈下滑趨勢,分別為1.22萬元/套、1.18萬元/套和1.13萬元/套,同比降幅由2018年的3.42%進一步滑至2019年的3.44%。
受此影響,報告期內該公司前述兩種產品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速隨之在2019年時突然放緩。其中,硬質合金收入同比增速由2018年的29.51%降至0.87%;而硬質合金工具2019年的收入同比增速僅有19.74%,較上一年同期縮水了近6個百分點。
這是否意味着,新鋭股份2019年業績增速的突然放緩,與公司核心產品單價的突然下滑有關?產品單價為何會突然下滑?對此,《投資時報》研究員電郵溝通提綱至新鋭股份,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新鋭股份2017年—2020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按產品類別構成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書
或存技術人才儲備不足風險
據瞭解,新鋭股份所生產的硬質合金產品種類豐富、應用領域眾多,細分行業的市場需求變動極易影響該產業鏈新技術、新產品的發展方向。
在研發投入方面,據招股書數據披露,報告期內新鋭股份的研發投入較大,分別達0.33億元、0.35億元和0.37億元,佔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9%、5.40%和5.40%。
在技術團隊建設方面,該公司通過股權激勵、增量分享等手段對公司技術人才進行激勵,經過多年的人才培養和儲備,截至今年6月末,新鋭股份的研發人員為88人,佔員工總數的比例為12.64%。
但需要注意的是,隨着業務的不斷拓展,新鋭股份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員,並且前期的高研發投入也需要得到較高收效。
如果未來新鋭股份前期大量投入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失敗、不能實現產業化,或者該公司在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方向選擇、技術創新機制和人才梯隊建設等方面未能很好地適應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的需要,將對該公司的競爭優勢和正常經營造成嚴重不利影響,從而對公司的正常經營和業績營收造成不利影響。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