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爆發背後:發行價驚現二三折,中小券商難逃“二八分化”魔咒?

IPO爆發背後:發行價驚現二三折,中小券商難逃“二八分化”魔咒?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宋婕 陳鋒 北京報道

推行註冊制以來,監管層取消了傳統IPO發行環節中23倍靜態市盈率的限制,發行定價隨之成為關鍵環節。事實卻是,參與詢價的機構投資者對個別IPO企業發行價格報出了券商投研報告定價下限的2-3折。這一折扣在4個月前,還是7折左右。

這也讓券商在IPO詢價和定價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有業內人士認為,大型券商憑藉資金實力和研究能力,將會吸引更多的擬IPO企業,並從中擇優,增加品牌溢價。靠着這樣的良性循環,僅就發行承銷業務而言,中小券商的市場或將逐步縮小,逃脱不了二八分化。

低價發行成大勢所趨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分析稱,新股發行定價根子上還是由供求關係決定,供不應求時,買方會以投價報告為錨;供大於求時,投價報告就沒什麼用了,當然會有不同比例的打折。

自創業板推行註冊制上市,截至9月15日,已有24家新股上市。而在整個市場,自8月24日以來,同期新上市企業共有52家。2020年只過去8個半月,IPO募資金額已經超過3000億元,刷新了去年一年的紀錄。

在目前創業板註冊制的公司中,股價無一例外全部迎來了回撤。9月9日,“十八羅漢”之一的鋒尚文化跌破了138.02元的發行價;次日,美暢股份緊隨其後破發,成為第2家破發的創業板註冊制新股。

“一週發20只左右新股的時候,誰有空去認真研究報價?尤其當你是個沒什麼名氣的發行人時,即使壓價了,還出現幾天就破發了的情況。”王驥躍進一步表示,“事實上發行價也沒打折到特別離譜的程度,相當多的公司,如果要不是趕上IPO常態化的時候,壓根沒有上市的可能,別説挑價了,未來發不出去都可能。”

一位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註冊制後,上市公司風險由從監管層面的把控,轉移到了市場的投資者專業性及對風險的承擔上,所以股價也會相應的下降,尤其是很多創業板公司的質地本身也是有待商榷,所以低價發行變成了大勢所趨。

投行或將分化嚴重

儘管低價發行較為普遍,但在24家創業板註冊制企業中,超額募集資金的情況仍然較多,其中以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作為主承銷商的企業,優勢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超募比例指標排名靠後的企業,上市後卻是漲幅靠前的。而這些項目的主承銷商多為中小型投行,由此可見券商在IPO詢價和定價中的重要作用。

在王驥躍看來,並不是所有機構都有報價能力,不同發行人、不同承銷商的折扣不同,説明有差異化的定價,最多説有人在主導着定價。

另一位IPO中介機構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註冊制下,投行的改革壓力越來變大。他認為,創業板破發越多,投行的集中度會越高。市場化改革的目的就是通過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發現價格,以前的一級市場是政府指導價,註冊制後,承銷商能不能通過專業能力發現價格,對許多券商來説也是考驗。

在他看來,只要大型券商有資金實力和研究能力,將會吸引更多的擬IPO企業,反過來頭部券商也可以從中選擇優質的客户。如此一來,市場也會相信頭部券商推薦的企業質地更好,從而只要是頭部券商承銷的股票,就會有品牌溢價,更好的吸引擬IPO企業。靠着這樣的良性循環,僅就發行承銷業務而言,中小券商的市場會逐步縮小,逃脱不了二八分化。

而上述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則不認可此觀點,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市場上永遠都會有差異化,券商是資源導向,中小券商是資源變現的重要出口。

編輯:嚴暉 主編:夏申茶

【來源:華夏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7 字。

轉載請註明: IPO爆發背後:發行價驚現二三折,中小券商難逃“二八分化”魔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