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觀察網】;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佈會值得期待。結果並無懸念——中國將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我們認為,相比經濟增長率,數據組合中透露的經濟動力和結構變化更值得研究。過去兩個星期,我們花了比較長的時間調研民間投資的表現,並以報道的方式呈現其中冷暖和可能的態勢。因為我們相信,不瞭解民間投資,不足以研判中國經濟的未來。
為什麼關注民間投資?理由很簡單——民間投資代表的是市場的力量。2020年的中國經濟,經歷了從危機救助模式到經濟復甦模式的演化過程。民間投資從谷底反彈,進而由負轉正,反映了經濟從政策帶動向市場內生增長的轉變。只有這樣的態勢穩固和持續,我們才能説,中國經濟恢復到了正常的增長區間。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就投資而言,民間投資受傷更重,復甦卻更為緩慢。這部分體現了經濟學者所説的民間投資“順週期”的特點。換個角度看,一旦遭遇危機,民間投資信心的恢復比較慢,預期的調整需要更長的時間。也正因為如此,逆週期的投資拉動更多由政府和國有投資擔綱。體現在數據上,1-2月民間投資同比下降26.4%,一季度同比下降18.8%。相比之下,國有投資1-2月同比下降24.1%,一季度下降12.8%,上半年即實現同比轉正,同比增幅為2.1%,民間投資滯後了5個月,直到11月同比轉正,增幅為0.2%。
不過這種宏觀的態勢,很可能讓我們忽視那些更為積極的因素。正如我們的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的那樣,冷暖之間,民間投資的結構變化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比如説教育的民間投資,2020年2月同比增幅為-14.8%,4月份就轉正為5.8%,1-11月份同比增幅8%。再比如,雖然截至去年11月,製造業民間投資仍然為負,但醫藥、計算機通訊和電子設備製造等領域的投資也早早結束了停擺,重新開始加速。
應該承認,疫情對民間投資的影響還在持續。特別是在餐飲、文旅和娛樂業等行業。這些行業的復甦可能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而我們認為,在前期救助和扶持政策逐步退出的過程中,對這些行業的企業還應該區別對待,能幫一把是一把。
如果考慮到中國正在迎來數字經濟時代,企業一定會加碼為未來投資,我們相信民間投資的重新歸位或許不會讓我們等待太久。只不過,民間投資結構的變化可能會更為顯著——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內生動力。
決策者需要對這種變化做出更為積極的響應。2019年12月,《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頒佈。這是民企發展改革領域的首箇中央文件。文件共有28條,因此被稱為民營企業“28條”。“28條”和之前兩個“非公經濟36條”——2005年和2010年分別發佈的兩份國務院文件一起,構成了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接力,更是以頂層設計的方式固定了之前所有的政策宣示。
我們仍然可以用 “競爭中性原則”涵蓋這些政策的內核和基本精神。現在,當中國經濟一步步從復甦模式重新回到合理的增長區間,或許正是推進新一輪改革的最佳時機。我們相信,只要這些文件所承諾的公平與平等能夠不打折扣地落實,那些創造財富的源泉必然充分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