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商湯摘得“AI第一股”,但“AI四小龍”的煩惱卻未完待續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財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價值研究所

2021年,人工智能行業迎來上市潮。但以“AI四小龍”為首的國內AI企業,上市之路卻十分坎坷:

今年3月份,曠視科技港股IPO計劃擱淺,隨後轉戰科創板,終於在9月份成功過會;4月份,由於提交的財務資料超過時限,雲從科技IPO申請中止,直到7月份才在科創板通過首發上市申請,但和曠視一樣目前都沒有進一步動態;早在去年11月就向上交所遞交IPO申請的依圖科技,今年7月份中止IPO計劃,目前也暫無進一步上市計劃。

在一眾同行紛紛“讓賽”的情況下,12月7日開始招股、17日即將在港敲鐘上市的商湯科技,如無意外將把“AI第一股”的頭銜收入囊中。

但“AI四小龍”充滿波折的上市歷程,彷彿在向外界傳遞一個訊息:上市不是AI企業的終點,看似大熱的AI產業,也並沒有那麼賺錢。

三年半鉅虧240億,“AI第一股”的煩惱真不少

根據港交所的官方文件,商湯科技此次IPO將發行15億股,招股價為每股3.85-3.99港元,於12月7日至10日開放公眾認購,擬募集資金最多不超60億港元。根據前期認購信息,包括Hel Ved Capital和上汽集團在內的8名基石投資者將認購其中4.5億美元股票。按照最新融資信息,商湯科技估值高達13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商湯科技成功通過港交所聆訊,被認為是一次“硬技術”的勝利。

商湯科技的“硬”,體現在強大的研發團隊上。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的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教授,是香港中大多媒體實驗室(MMLab)的創辦人,該實驗室曾和麻省理工、斯坦福的實驗室一起入選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鋒實驗室,科技實力強大。

在湯曉鷗的帶領下,商湯科技初創團隊將“學歷內卷”玩到了極致:

聯合創始人兼CEO徐立擁有香港中大工程學博士學位;另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王曉剛是湯曉鷗在麻省理工的校友,同樣有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徐冰上海交大本碩連讀,隨後在香港中大獲得了博士學位……

據公開信息,截止今年6月底,商湯科技研發團隊裏共有40位教授、250多位博士(含博士生)、超過35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堪稱人工智能界的學歷巔峯。

不過,這羣站在技術尖端的博士、科學家們,現在不得不走進一個陌生的領域,接受資本市場的嚴苛考驗。

提醒大家一點:在上個月更新港交所聆訊後的資料集時,外界預計商湯科技的擬募資金額接近70億港元。和當前不超60億的實際招股金額相比,是縮水了。

再聯想到此前招股書中傳遞的不利訊息,我們難免要對商湯科技IPO之後的發展增添一絲擔憂:估值過高、虧損嚴重、營收增速放緩,都是商湯科技上市之後需要解決的難題。

其中最大的煩惱,莫過於營收增速的放緩。

數據顯示,2018-2020年商湯科技總營收分別為18.53億、30.27億和34.46億,今年上半年營收為16.52億,較去年同期的8.61億進步明顯。此外,商湯科技的毛利率也在改善,從2018年的56.5%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73%,毛利潤從2018年的10.47億增長至去年的24.32億,今年上半年暫錄得12.04億。

乍一看,商湯科技還保持着不錯的增長勢頭。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營收同比增速已經從2019年的63.3%大幅下滑至去年的13.8%。

(圖片來自商湯科技招股書)

營收增速放緩的背後,自然有疫情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但商湯科技核心業務面臨增長瓶頸、新業務表現不佳,也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從營收結構來看,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是商湯科技的核心業務,營收佔比合計超過85%。但過去兩年,這兩大業務的營收增速都呈現斷崖式下滑:

智慧商業業務和智慧城市業務2019年營收分別為12.03億和12.7億,同比增速則分別錄得41%和139%;但2020,兩大業務板塊的營收分別為14.85億和13.69億,同比增速驟降至23%和7%。

不幸的是,核心業務增速放緩之餘,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兩個業務板塊的表現也沒有太大起色。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智慧生活業務營收1.48億,同比下滑5.13%;智能汽車業務營收7060萬,同比僅微增4.59%。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業務營收出現起伏,和市場大環境有一定關係;但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智能汽車業務更多是自身發展有侷限,現階段確實很難為商湯科技帶來太大效益。

一方面,智能汽車行業技術壁壘高,且競爭異常激烈:各大汽車廠商都在開發自己的智慧駕駛解決方案,華為、百度等巨頭也強勢入局,在技術和資本上都沒有優勢的商湯科技很難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智能汽車、自動駕駛都處在商業化初期,各個玩家都還在燒錢——本身就面臨鉅額虧損的商湯科技,很難有充足的資本支持這一場持久戰。

核心業務增速放緩、新業務不給力加上研發投入的日益增長,自然會給商湯科技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

不過,令商湯科技稍感安慰的是,遭遇困境的不止它自己。被業界人士寄予厚望的“AI四小龍”另外三名成員——曠視科技、雲從科技和依圖科技,也各有各的煩惱。

“AI四小龍”,各有各的煩惱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AI四小龍”在國內計算機視覺軟件(CV)市場的統治地位非常穩固。而在“AI四小龍”的內部對比中,商湯科技是當仁不讓的老大哥。

來自國際調查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商湯科技在國內CV市場佔有率為17.4%,佔據首位。緊隨其後的曠視科技市佔率也達到了15.2%,雲從科技和依圖科技則分別為9.8%和9%。“AI四小龍”加起來佔據CV市場半壁江山,行業集中度不可謂不高。

而在營收、毛利潤、毛利率、研發團隊規模等一系列數據的橫向對比中,商湯科技都在“AI四小龍”中拔得頭籌。

就拿最基本的營收數據來説。商湯科技2020年錄得34.46億,曠視科技同期營收僅為13.91億,不及商湯科技的一半;雲從科技2020年營收為7.55億,對比曠視又打了個五折。

實力最弱的小弟依圖科技和老大哥商湯科技的差距就更加誇張了:根據遞交給港交所的招股書,依圖科技2018年-2020年上半年總營收不及15億……

當然,將對比範圍擴大一點,跳出CV市場,我們還是能看到“AI四小龍”和海康威視、科大訊飛、大華股份等AI巨頭之間的差距。

以研發團隊規模而論,商湯科技當前研發人員約為3500人,僅為海康威視的17%,大華股份的40%。

不過,在“AI四小龍”內部當上老大,並不值得商湯科技太過高興——畢竟它們都還沒有擺脱虧損命運,只能算是“難兄難弟”。深入分析“AI四小龍”的業務佈局之後,價值研究所認為,它們之所以深陷虧損泥淖、營收增速放緩,有幾個相似的原因。

第一,研發過於燒錢,拉低毛利率的同時也拉長了回報週期。

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2018-2020年虧損分別為34.33億、49.68億和121.58億,今年上半年虧損額也高達37.13億,三年半合計鉅虧超過240億。其中,2020年虧損同比增速高達200%,揭示了商湯科技在成本控制上的缺陷。

營收規模最大的商湯科技在虧損額上自然是一馬當先,但另外三家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去:曠視科技2018-2021年上半年同期虧損超150億,雲從科技同期淨虧損則為30億,且虧損額都呈持續放大趨勢。依圖科技2021年財務信息並未對外公佈,不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同樣三年半的時間週期裏,累計虧損額高達72億。

價值研究所認為,排除股權激勵產生的股份支付費用、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的變動等財務因素,研發投入的持續上升,才是“AI四小龍”最大的煩惱。

以虧損最嚴重的商湯科技為例。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8.49億、19.2億、24.5億和17.7億,按照當前的增速,今年全年的投入必然會再創新高。

最令人頭疼的還不是投入的增加,而是研發費用率急劇上升:今年上半年已升至107.3%,整一個入不敷出。不過費用率最誇張的,還要數小弟依圖科技——三年半虧72億這個數字,是其同期總營收的480%……

第二,隨着行業競爭加劇,“AI四小龍”相對單一、固化的營收模式面臨打擊。

商湯科技的四大業務板塊上文已有介紹,就不再贅述。其他三條“小龍”和老大哥多少有些相似,都在圍繞B端做佈局:

依圖科技四大主營業務是智能公共服務、智能城市、智能醫療和智能商業,除了醫療服務之外都和商湯科技撞型;雲從科技的四大業務板塊裏也有智慧商業和智慧治理兩個B端業務,此外還有智慧出行和智慧金融;曠視科技面向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提供智慧解決服務,和其他三者的智慧城市、智慧商業業務也有明顯重疊。

從這個角度講,“AI四小龍”之間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內卷加劇、服務同質化等問題。

毫無疑問,在政策的推動下,智慧城市、智慧商業領域過去幾年取得了長足發展。“AI四小龍”抓住這個風口,深耕B端市場,完全是正確的做法。但隨着行業的進一步發展,C端正在起量,B端的增長曲線也勢必會趨緩。

在此背景下,商湯科技們或許得好好考慮一下,是否需要調整自己的業務佈局了。

AI產業的未來不會困於B端

正如前文所言,“AI四小龍”業務都過於聚焦B端,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價值研究所就認為,商湯科技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商業兩大核心業務增長速度出現放緩,就跟過於依賴B端有一定關係。

以智慧城市為例,商湯科技的收入主要來自其城市方舟平台及AI應用的軟件訪問許可費和軟硬件一體產品銷售費用,此外還有一小部分軟件訂閲費。而最核心的客户,則是正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地、各級政府。

但問題在於,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還遵循中央政策指引——地方政策落實具體步驟——試點城市推進——向更多城市覆蓋的流程。目前,290多個試點城市已基本覆蓋我國各省(自治區),且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部地區。

對於智慧城市的建設速度,各級政府十分重視,但也沒有過於激進。在首批試點城市基本完成覆蓋的情況下,它們或許需要留出更多觀察時間,以便改進現有問題,再進一步推廣。但對於服務供應商商湯科技來説,這就是一個略顯漫長的等待過程了。

曠視科技也有同樣的問題。過去幾年,其前五大客户一直在不停洗牌:2018年為中國移動、螞蟻集團、飛庫科技、泰源科技和未透露具體名字的公司B,2019年除了中國移動之外全部掉出前五,2020年中國移動掉隊,聊雲信息、東華軟件、港佳好鄰居連鎖便利店和偉士佳傑集團等上榜。

頻繁變化的名單,讓曠視科技背上“客户留存度低”、“大客户流失嚴重”、“業務集中度低”、“服務口碑不佳”等種種質疑。

事實上,除了智慧城市、智慧商業等B端業務,整個CV行業還有很多擴展空間。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中國和全球人工智能軟件市場都將在未來幾年持續增長。其中,全球市場規模預計會從2020年的305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的1218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31.9%,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市場規模則將在2025年增長至1671億人民幣。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計算機視覺軟件是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市場中佔比最大的板塊,未來4年複合年增長率超過40%。對於包括“AI四小龍”在內的一眾CV企業來説,未來幾年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現在要看的,就是它們誰能抓住這個機會窗口,扭虧為盈,搶佔更多市場份額。而要搶佔更多市場份額,就需要“AI四小龍”走出舒適圈,開拓全新的業務線。

價值研究所就觀察到,商湯科技在自己的招股書裏多次提及了自己的元宇宙業務,似乎有意在當前最熱的互聯網風口裏分得一杯羹。

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的SenseMARS軟件平台含有超過3500個AI模型,可以支持全新的元宇宙體驗,包括為超過200款手機、AR及VR設備、智慧大屏和消費級無人機提供服務。

不過,元宇宙仍然只是一個噱頭,短期內對商湯科技的實際幫助有限。

價值研究所認為,面向消費物聯網的C端業務,反倒更值得“AI四小龍”們重視。

華盛證券就在一份研報中指出,隨着市場逐步細化,傳統意義上的智能物聯網(IoT)市場將分化成工業物聯網(IIoT)和消費物聯網(CIoT)兩個獨立的商業生態系統,前者主要面向B端的政府、企業、機構,後者則面向個人用户。

“AI四小龍”之中,曠視科技就在移動終端、CIoT等領域多有建樹。根據Wind統計的數據,曠視科技是“AI四小龍”中C斷業務營收佔比最大的一家。

目前,曠視已經和多家頭部智能手機廠商達成長期合作,提供智能手機設備安全和計算攝影解決方案。雖然其消費物聯網業務營收不及城市物聯網業務,但至少讓人看到增長的希望。

寫在最後

2018年4月份,商湯科技完成由阿里巴巴領投的6億美元C輪融資,成為全球估值最高AI獨角獸。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商湯科技何時上市就成為業內最關注的話題,彷彿同行們都在等着商湯科技為自己試探資本市場反應,也認準只要商湯科技成了,整個行業都能獲益。

時移世易,如今商湯科技馬上要實現上市願望了,外界對“AI四小龍”的態度,卻早已從當初的讚賞,轉變為交織着失望與希望、質疑與期待的複雜情感。

不過,AI產業潛力巨大,智能化也是大勢所趨。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AI四小龍”們深耕的事業,依然值得鼓勵。

還記得2018年那會兒,意氣風發的商湯科技CEO徐立説道:

“商湯科技是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未來將以技術為核心,賦能更多行業。”

我們只希望,商湯科技不要忘記當初的使命,繼續用技術推動AI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