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問:為什麼電力類股票無人青睞?
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文章為個人觀點,據此投資,風險自擔!
今天在問答區看到了這個問題,“為什麼電力類股票無人青睞?”,想像很多人也有相同的疑問,那麼今天我就從交易的視角來解析一下這個問題,全文將以 個角度來論述,期待你的留言,思維碰撞出真知。
開始之前插一句,我看到已經有其它人分析過,説電力行業發展穩定沒故事,產業鏈短,聯動效應差等原因,在我看來不是關鍵。
第一,現狀
首先要糾正一個“常識誤區”,你認為電力板塊,是指數級板塊,還是題材型板塊?
答案是指數級!
A股電力行業包含74家公司,總市值17268億,在6大傳統行業(房地產,有色,煤炭,鋼鐵,石油,電力)中排第二,僅次於全國人民最熟悉的房地產行業,它是煤炭的1.8倍,石油的1.93倍,鋼鐵的2.34倍,略高於有色。
以交易的角度來看,原本電力就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它不可能被當成題材來炒,在剛剛發生的11月順週期炒作中,資源股閃亮全場,指數就已經被推到了年內新高附近,如果電力也這麼猛,那麼上頭又要擔心金融泡沫問題了。
相反,如果市場想要做藍籌領跑行情,那麼會選擇更大的金融、白酒、醫藥、半導體。這是一張不能當順子用的,而且又壓不死人的牌,因為通常只會在過度行情中看到表現。
同時,傳統行業在A股的羣體病,電力作為一個不怎麼炒的行業同樣也有。那就是普遍預期不高,裏面的資金原本就是求穩,更看重穩定的股息率,因此不漲大家不交易,大漲反而會出現集體出逃行為。
但如果你説無人青睞,那其實也是誤區。以本月為例,在同花順細分的248個行業指數中,電力行業總成交金額1212.31億,排在65位,屬於30%的頭部行業。
電力不止有人炒,而且花費還不小。
只可惜盤子太大,又沒有足夠大到能像銀行那樣帶領指數的地步,因此把這個成交金額計算成換手率的話,一個月下來僅僅10.16%,排在全部指數的倒數14位,它是花了大價錢但沒炒起來,而非無人炒。
這裏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問題,市場每天都有大把資金在打水漂,月成交前30%的頭部行業中,還有一些也跟電力一樣沒炒起來,沒炒活躍,因此走勢延續性就會很差,賺錢效應就不會明顯。
第二,動機
A股作為二級市場,融資功能是第一要務,反過來,除去真正具備價值投資效應的少數頭部企業和莊股,大多數公司股價上漲的原動力,其實也是融資,為了融資解決公司近期的問題,或者大股東們減持的需求,他們會努力工作把這幾年的效益做起來,等融資結束後,大多就看是磨洋工,效益下降。
這是市場功能決定了上市公司天性。
這就類似NBA裏,有人合同年打出身價,拿到大合同後就開始各種放飛自我,商業聯盟,法不禁止皆可為,談道德是沒用的。
來看電力股,大多數都是央企、國企,地方國資控股,他們幾乎沒有減持需求,因此這方面的股價需求很小。
至於增發或再融資需求,其實最近幾年也很小,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翻一下電力股的增發情況,幾乎都處於多年停滯狀態。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由於國內電力生產的大規模投資期已過,很多公司結束了發展期,進入穩定經營期,另一方面,電力行業盈利穩定,從銀行系統和債券市場拿到不用講故事的錢。
我們可以從市場零散的信息中發現,電力股並非沒人講故事,光今年,就是4、5、6月洪水引發水資源充足利好水電,RCEP促東南亞發展利好跨國售電等故事,但往往熱不了幾天,立刻冷卻,主要原因還是股東層面沒有相同需求。
第三,本身質地尷尬
電力股的股價規律,符合週期行業特徵,但並不是標準的週期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經濟上升期,電力的生產原料會漲價(國內主要是煤炭),增速通常高於CPI,但電價增速往往低於CPI,因此對經濟復甦的預期,通常反應到煤炭而非電力上。
而經濟下行時,雖然原料價格會下降,但下游用電企業停工會更多,電力企業同樣受到影響。
也就是賺得時候,不是最賺錢的那批人,挨寒冬時,它也沒什麼安全墊,最大的好處,也許只剩穩定不退市罷了。
資本市場對於電力行業的預期是:上游煤炭與電廠整合,提高定價效率。
這在神華過去的資本運作中有體現,但股價表現也只是比其它電力股好一點,沒有成為市場明星。
下一步,也許需要電力行業向下遊售電企業資源進行整合,才有些新的資本預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