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首超18萬億!這類投資為何突然火了?

CFIC導讀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場公募基金產品共有7682只,對應資產淨值合計為18.31萬億元,較2019年末的14.77萬億元增長了3萬多億元,這是公募基金資管規模首次突破18萬億元,也是我國資本市場創立30年來公募基金數量首次突破7000只大關。今年基金市場為何這麼火?公募基金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又會怎樣?

規模首超18萬億!這類投資為何突然火了?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場公募基金產品共有7682只,對應資產淨值合計為18.31萬億元,較2019年末的14.77萬億元增長了3萬多億元,這是公募基金資管規模首次突破18萬億元,也是我國資本市場創立30年來公募基金數量首次突破7000只大關

今年基金市場為何這麼火?公募基金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又會怎樣?

新發基金大幅增加

2020年,公募基金市場實現了管理數量和規模雙增長。基金數量由去年年底的6000餘隻增長至7000餘隻,漲幅近17%。管理規模漲幅達21%,其中新發基金貢獻了增長規模的絕大部分比例。截至11月30日,今年新成立基金共1320只,新基金數量突破1300只,已超過新基金單年度發行數量的歷史紀錄1153只(2016年全年),新成立基金規模超過2萬億元。

單看第三季度,公募基金髮行規模就達到了1.27萬億元,超過前兩季度發行規模之和,創出歷史新高。聯泰基金金融產品部總監陳東認為,第三季度公募基金大規模發行主要得益於7月上旬股市放量上漲,7月份滬深300指數漲幅達12.75%。

市場快速上漲,以及下半年國內經濟逐漸復甦帶動投資信心增加,公募基金公司趁勢加速發行新基金。受此影響,7月份公募基金累計發行金額高達5336.6億元,創下了公募基金史上的單月發行紀錄。

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長楊媛春表示,今年是公募基金新基金髮行大年,“炒股不如買基金”的觀念深入人心。

存量基金亦有貢獻

除了新發基金增多,監管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也推動公募基金存量規模持續攀升。

2019年底,中國證監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2020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再次提出,持續推動提升權益類基金佔比,多方拓展中長期資金來源,促進投資端和融資端平衡發展。

自2019年10月份起,中國證監會正式實施公募基金常規產品分類註冊機制,對納入快速註冊程序的公募產品申報,取消書面反饋環節,以提高其註冊效率。權益類、混合類、債券類基金註冊期限不超過10天、20天、30天,比原註冊週期縮短三分之二以上,遠低於基金法規定的6個月註冊期限。同時,監管部門通過窗口指導等方式,要求基金公司限制固收類產品上報數量,鼓勵權益基金髮展。

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日前表示,目前已有更多長線資金配置A股,與2019年初相比,權益類基金規模增長69%,專業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持續提升,市場結構和生態發生了積極向好的變化。

今年以來,A股市場結構性行情提升了基金賺錢效應,成為基金規模增加的又一推手。

聯泰基金統計顯示,在結構性行情下,今年前11個月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增長主要是主動管理類權益基金。截至10月底,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較上季度末增長了32.9%,被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較上季度末增長12.4%,主動型和被動型權益類基金規模增速持續分化。

平安證券基金研究團隊執行總經理賈志認為,在結構性行情下,權益基金賺錢效應明顯,得到了投資者廣泛認同,為公募基金資管規模提升夯實了基礎。

在固定收益類基金方面,儘管4月份以來債市走熊,但固收類基金的規模仍有所增長。截至三季度末,債券基金規模較上季度末增長了4.4%。其中,純債型基金規模較上季度末增長1.9%。此外,7月份後債券市場進入震盪行情,二級債基、偏債混合型基金等“固收+”基金重獲投資者青睞。三季度末,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型基金總規模達7872億元,較上季度末增長23.1%。從前三季度數據看,這兩類產品規模增長共計超過4000億元,與2020年初相比,規模實現了翻倍。

從行業自身因素看,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迅速鋪開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投資者選擇基金的痛點,為公募基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伴隨着人口老齡化及養老資金理財需求的增加,公募基金在養老投資中發揮的作用穩步提升,居民養老資金配置公募基金的需求越來越大,為公募基金規模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

打破“剛兑”後權益資產受寵

自2018年4月份開始,《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及一系列配套規則陸續發佈,監管部門通過去除通道業務、打破剛性兑付、限制期限錯配、降低槓桿率等措施,引導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資管行業良性發展。

隨着資管新規不斷推進,過去受寵的保本理財、帶有剛性兑付特徵的貨幣基金、分級基金等產品加速轉型,而權益類資產管理產品重新受寵

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顯示,在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資管業務有序轉型,淨值型產品佔比穩步提升,資金空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持續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資管新規及配套規則陸續發佈後,部分資金需要高收益資產替代,股票市場和權益基金成為較好的承接品種。”在上海證券創新發展總部總經理劉亦千看來,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增長有內外雙重原因

  • 從外部看,隨着A股機構化、國際化、市場化提速,市場形勢發生明顯變化,普通投資者的投資難度增加,定價優勢明顯向專業機構投資者轉移,個人投資者更願意藉助資管產品入市分享股市紅利,而公募基金整體專業價值充分體現,為投資者提供較多普惠型的權益類投資工具。

  • 從內部看,在市場各參與方支持下,公募基金行業的整體專業形象充分傳遞給大眾,並得到投資者廣泛認可。尤其是近兩年,基金的賺錢效應對投資者產生了巨大投資吸引力

但是,在規模快速增長之餘,各方面的挑戰也開始增加。劉亦千認為,目前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挑戰有幾個方面

  • 一是人才的挑戰,即行業快速增長導致對人才需求急劇增加;

  • 二是資管同業的挑戰,即公募資管參與方迅速壯大,在行業加快發展的同時,競爭對手也在加速出現;

  • 三是抗風險能力的挑戰。畢竟,公募基金是資產型產品,需要承擔市場系統性風險。若市場系統性風險來臨,投資者能否經受住考驗,仍需市場檢驗。

長量基金高級分析師王驊認為,今年權益類基金規模明顯增長,尤其是7月份隨着市場轉暖單月規模增長幅度很大,其中新基金貢獻也很高。目前,部分權益基金持倉比較集中,大部分扎堆在消費、科技、醫藥板塊上,這種趨同的投資風格會不會導致產品同質化以及當市場出現波動時的“踩踏”風險,仍需要投資者謹慎觀察和把握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公募基金為何突然火了》

記者:周琳

微信編輯:江屏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02 字。

轉載請註明: 規模首超18萬億!這類投資為何突然火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