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三天時間,中概股跌掉了一個時代。
3月10日晚,中概股被“血洗”,阿里、京東、拼多多、B站、愛奇藝、貝殼、蔚來等公司股價紛紛暴跌。其中,貝殼跌近24%,愛奇藝跌近22%,京東遭遇了在美上市以來最大跌幅,下跌將近16%。3月11日,在市場還沒從前日的腰斬中反應過來,中概股再度迎來暴跌,當晚,88只中概股跌幅達10%以上。其中滴滴跌超44%,創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悦刻電子煙母公司霧芯科技跌超36%。
僅僅三天時間,曾經百倍的漲幅不復存在。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業績翻了數番,而如今中國互聯網巨頭們卻迎來了自己“最便宜”的時刻。
中概股美國夢碎
8年前的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流量紅利浪潮之下,越來越多的公司得以擁有全新的市場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也為他們尋求赴美IPO奠定了基礎。當年共有15家公司在美國敲鐘上市,募資額達304.52億美元。
2021年2月,阿里巴巴、騰訊、美團、拼多多、百度、京東……如今所有叫得上名號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幾乎都在這一時刻觸及股價的最高點。
彼時,市值7萬億港元的騰訊、7500億美元的阿里、3萬億港元的美團讓市場一片樂觀,人們都相信,這些互聯網巨頭們的股價會繼續一路向好。
八年間,阿里巴巴的營收翻了10倍以上,GMV翻了4倍以上,活躍用户數翻了5倍,在單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75%的前提下,利潤規模依舊接近2014全年。然而戲劇性的是,現在阿里巴巴的股價,卻還不及2014年美股上市首日的開盤價。
阿里巴巴不是個例,就在過去一年中概股的這一輪迴調中,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行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股價”層面幾乎化為烏有。如今,只剩下股價300多港元的騰訊、100美元的阿里、100多港元的美團和2美元的滴滴。
就連一向“抗跌”的京東,也沒能躲過。
3月10日,京東集團剛剛公佈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公告,其財報數據的表現尚可。
2021年第四季度,京東集團收入275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3.0%,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經營利潤為28億元,高於去年同期的12億元;2021年全年收入為9516億元,較2020年全年增長了27.6%,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經營利潤為134億元,較2020年的153億元小幅減少。
但美股市場對此顯然沒有買賬,京東股價隨即暴跌15.83%,當天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收跌10%,創下2008年10月以來最大跌幅。
暴跌的股價,並不意味着這些公司的基本面發生了巨大轉變,相反,大部分公司在過去幾年幾乎都保持着較為穩健的業績增長,一些曾經燒錢虧損的巨頭甚至首次學會了掙錢,例如拼多多,2021年第二、三季度首次實現並連續保持盈利。
由此看來,在這種全線崩潰的跌法之下,股價已完全脱離了價值層面,無法從這個層面去討論其投資邏輯了。
“地板價”,抄底嗎?
根據統計,自特朗普正式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以來,242家中概股出現不同程度走跌,171家企業股價幾近腰斬,更有32家企業跌去90%。大致計算,中概公司從2021年高位的市值累計縮水超過1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6.3萬億元)。
中國互聯網中最具活力一批新經濟公司,在逃不過“跌跌不休”的境況——拼多多、貝殼、愛奇藝期間累計跌幅已經超過80%。目前市值仍超過10億美元的中概公司中,好未來、霧芯科技、新東方、新蛋、金山雲、塗鴉智能、愛奇藝等公司2021年以來自高位的最大跌幅均已超過90%。阿里巴巴2021年以來下跌了62.74%,京東跌幅45.4%。
那麼巨跌之下,中概股是否會迎來“黃金坑”呢?
其實2021年,中概股在國內外監管變局等因素之下,就曾發生過足以載入史冊的暴跌。
2021年3月,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也是從此時開始,美股市場部分主流機構資金撤離中概股,加上“雙減”政策的推出和電子煙政策監管的加強,中概股應聲而跌。
在股價大幅回落的情況下,阿里巴巴董事會曾於2021年8月授權公司將回購計劃總額從100億美元提升至150億美元,有效期到2022年底,這也是阿里巴巴集團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回購計劃。
逆勢抄底似乎成為了一種趨勢。去年的一系列大幅調整之後,一些海內外機構對於中概公司出現一些抄底動作,比如芒格在2021連續多個季度加倉阿里巴巴;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在去年四季度繼續加碼理想汽車等新能源;橋水在去年四季度加倉阿里、京東和拼多多;景林期間則逆勢加倉拼多多、京東以及BOSS直聘等中國互聯網公司。
但很遺憾的是,這些機構的抄底行為現在看來都損失慘重。
中概股路在何方?
過度恐慌於股市的跌宕,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放大“中概股即將集體退市”“名單企業只有15天申訴期就會被摘牌”等放大甚至誤讀的聲音。2022年3月13日,經濟日報發佈了一篇名為《不要誤讀中概股市場波動》的文章。
中概股是否面臨集體退市的局面?文章從更加客觀的角度來分析這一事件及其影響。
首先,SEC的識別行為是依據已公佈的法案及規則實施的一個常規性步驟,並非突發事件,納入該臨時名單也並不意味着立即面臨退市的風險。
列入臨時清單後,公司並不會被要求立即退市,而是將連續三年繼續接受檢查,如果至2024年初(發佈2023年年報後)連續三年仍未滿足條件,則可能被要求從美國退市。
不難看出,首批名單的公佈早已有跡可循,並非一個突發事件,且相關法規存在緩衝期,目前斷言入單企業最終會被強制退市尚為時過早。
3月11日,中國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近一段時間,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持續與PCAOB開展溝通對話,並取得積極進展。按照前述中金互聯網相關研討紀要中的解讀,即理論上只要在2024年第三次被識別之前、在相關中概股公司被退市和禁止交易前,都有迴旋餘地。
在美國相關機構逐漸監管收緊等因素影響下,迴歸成為了許多中概股公司不得不考慮的選擇。
當然,迴歸同樣也是市場的選擇。據粵開證券研報指出,目前中概股迴歸具體包括三種途徑,分別是私有化再上市、雙重主要上市以及二次上市。其中私有化涉及的合規、融資成本較高,使用範圍受限;雙重主要上市的要求基本等價於港交所IPO要求,不會受到美國上市地位變化的影響;而二次上市則基於海外上市地位作為前提,仍面臨一定的風險。
目前已經有至少15家中概股企業回港二次上市,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則採用了雙重主要上市。
在2021年11月19日,港交所公佈了針對簡化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的新規,不僅進一步放寬了二次上市的市值門檻,還首次允許了同股不同權、可變利益實體等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直接申請雙重主要上市。此外,新規對多地上市的企業遭遇海外上市停牌後,將香港轉為主要上市地作出了更簡明的指引,包括對企業變更財報適用的會計準則給予12個月寬限期,為海外上市中概股應對監管風險增加了“緩衝墊”。
素材來源:財經天下、中國企業家雜誌、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