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心有鐵底到再無所託,“織布機”究竟是哪裏好,讓老股民也迷了心竅?

由 無英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當一台嚴密精良的“織布機”在某一天斷了機杼,曾經看似固若金湯、金剛不破的“底”,就成了日後高不可攀、望塵莫及的“頂”。

自1月18日星光農機盤中砸破了12.6元的“鐵底”,截止1月25日收盤,該股已跌至9.15元。這意味着,僅僅六個交易日,這隻曾經走出大半年“織布機”行情的網紅股,就跌去了27.38%。

不管是神秘資金主導的固若金湯,還是“綠鞋機制”保護下的金剛不破,一旦這些非市場因素的“託底力量”消失,股價大多會步入慢慢的尋底熊途中,而投資人過去所迷戀的“不倒信仰”也將再無所託。

從“心有鐵底”到“再無所託”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同屬“織布機”,一邊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廠製造,綿延大半年金剛不破,一朝被砸,從此萬劫不復;一邊是安享“綠鞋保護”的大廠出品,任憑外圍風聲鶴唳,唯有此處風平浪靜。

1月25日,在經歷股東增持利好提振後的短暫躁動後,上市15個交易日的中國移動再次逼近57.58元的發行價。同一天,A股全線下跌,各大指數紛紛破位,但該股發行價上依然有超30億的托盤資金。

在“綠鞋機制”的保護下,這一真金白銀的實力託底,讓中國移動在慘烈的大盤下數次化險為夷,並在隨後的幾次“轉守為攻”中,獲得了幾次“脈衝式反彈”。

熟悉的一幕,也曾在農業銀行、中國電信等超級大盤股上市前一個月多次上演。這種“上無頂,下有底”的特殊保護機制,常常會成為一些經驗老到的投資人樂此不疲的“套利遊戲”。

最經典的案例當屬2010年7月上市的農業銀行。在“綠鞋”失效前兩週,在發行價2.68元和2.70元上,堆滿了套利者的天量籌碼,每天一買一賣輕鬆套利0.74%,從此讓“織布機套利”一戰成名。

幾個月前,又一“巨無霸”中國電信上市,4.53元的發行價同樣堆滿了數十億資金,而隨着綠鞋保護日的行將到期,套利空間也日趨狹窄,甚至有人4.53元買進,4.54元好幾天都賣不掉。

到了中國移動上市後,發行價高達57.58元“綠鞋保護”,讓這一套利空間更加幾無可能。不過,即便是發行價建倉,最後無奈平價賣出,也不過虧個利息,相比外圍市場的一片腥風血雨也算是“賺了”。

“買次股的人現在心情舒暢,抗跌啊!”1月25日傍晚,一位投資人在中國移動股吧裏留言稱。因為下有“鐵底”,只要在綠鞋保護失效前以發行價附近買入,最多也就虧個手續費而言。

不過,這種看似“風光這邊獨好”的僥倖心態,也曾出現幾個月前的中國電信身上,在綠鞋保護失效後的四個月時間,其股價再也沒有碰觸2.53元的發行價,投資人如今早已再無所託。

“織布機”究竟是哪裏好?

“有人問我你究竟是哪裏好,這麼多年我還忘不了……是鬼迷了心竅也好,是你存心的捉弄也好,然而這一切已不再重要,我願意隨你到天涯海角……”

用一首歌形容迷戀“織布機”的投資人,李宗盛三十年前創作的《鬼迷心竅》怕再合適不過了。當然,“織布機”有大票製造,也有小票製造;而結局,或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也或是“斷魂刀”。

這市面上的“織布機”那麼多,哪家織出來的布柔順絲滑不起毛?按生產廠家,大致可分為三類——有“綠鞋”保護的巨無霸次新股;常年交易低迷的大盤股;多年無人問津的小盤股。

第一類,超級大盤次新股。IPO金額動輒數百億,上市首日漲幅基本是“個位數”,由於有30天的“綠鞋”保護機制,能在股價無限接近發行價時,保持“金身不破”。如上述“中字頭三劍客”。

第二類,交易低迷的超級大盤股。市值動輒數千億,上萬億,股價兩、三塊至五、六塊不等,上市多年股民心如死灰,任憑大盤暴漲暴跌,股價常年“織布機”,每日波動兩三分。如工、農、中“三大行”。

第三類,多年無人問津的小盤股。市值十來億,每日成交幾百萬,也曾有過輝煌,但都成了過往。機構不親,散户不愛,反映到分時K線上,要麼半天沒有成交,要麼“織布機”。如星光農機。

通常而言,“織布機”大多是市場低迷的產物,或是結構性市場中,交易量多寡不均造成的。只不過,對於長期圍繞一個加碼單邊波動的“織布機”,還是要多加小心,一旦箱體打破,估計很容易台階。

一個值得引起關注的現象是,縱觀A股市場各式各樣的“織布機”,每日絡繹不絕沉迷其中的大多並非新股民,而是在市場身經百戰、對風險極度厭惡、並試圖追求“無風險套利”的老股民。

在老股民的經驗裏,有這樣一句話:“橫有多長,漲有多高”。意思是,一隻成交低迷的股票,長時間在一個區間震盪,一單市場起來了,或者被大資金注意上了,它向上的高度將等同其橫盤的長度。

“我很少去碰市值低於20億元的股票,因為一旦賣錯了,會發現想剁掉都得好幾天!”在近日一場直播中,談到為何只做“行業龍頭”,而不去賭注中小盤,一位百億級的基金經理如此回應。

在這位百億基金經理看來,今日今日的A股正日趨“港股化”,即便是“萬億成交”已成常態,對於絕大多數股票而言,都不敢奢望過去的“雨露均霑”,成交量向少數活躍股票的聚集效應逾發明顯。

隨着上市公司數量的持續增多,數千只股票對應於萬億的成交量,未來可以想見的是——一邊是成交量擁擠的極少數活躍股;一邊是成交量稀缺的大多數股。“織布機”稀缺性大為降低,而風險卻在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