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電話的時候,劉莉莉的情緒有點兒低落,生豬價格一天一跌,7月14日跌到了6塊2,即便如此,她也沒賣出去一頭。“養了10年豬,賠賠賺賺的是常事,但從來沒有像這一次一樣,賠的這麼慘,真的養不動了。”她説。
劉莉莉的養殖場裏,賣不出去的豬都滯留在豬舍。受訪者提供
生豬還在降
進入7月,豬肉價格下降的趨勢終於放緩,有些地方甚至開始反彈上升,但生豬價格在下行,7月14日的監測數據顯示,全國各地生豬價格仍在全面下跌。
實際的市場價格,可能比監測價格更低,在黑龍江,劉莉莉的1000多頭待出欄生豬,6塊2的價格仍舊銷售困難。
劉莉莉告訴記者,她的養殖場是自繁自養的,成本比較低,成本線在8塊5左右,“一斤就賠2塊3,每頭300-350斤,至少賠700-800塊。”
劉莉莉的養殖場,目前存欄數量近8000頭,可出欄的育肥豬近1200頭,僅在眼前,就有近百萬的虧損,更不用説此前擴產的投入,以及未來不確定的價格。
這是劉莉莉10年養豬生涯中從未有過的,她告訴記者,就算是2018年非洲豬瘟剛暴發的時候,賠的也沒這麼慘。
和以前相比,這一波降價,來得有些猝不及防,劉莉莉告訴記者,農曆正月的時候,生豬價格還在10塊以上,高的時候賣到了12塊,但之後就開始快速下跌。到了4月,兩個月的工夫,就掉到了成本線。此後並沒有停留,一路下跌,到6月份,開始深度虧損。
市場信息監測證實了這一點,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祖力告訴記者,在4月份的時候,他們就監測到了虧損的現象,那時候只是一部分,“主要是外購仔豬和二次育肥的養殖户,到6月份,開始普遍虧損,6月下旬進入深度虧損階段”。
養殖場的大與小
豬週期的低谷期,每一家養殖場都在賠錢,區別只在於賠多賠少。而影響成本的,不僅僅是規模,還有養殖的方式。
“自繁自養的成本最低,同樣價格下,賠錢也最少。其次是外購仔豬育肥的養殖户,一頭30斤重的仔豬要600-700元,所以成本也高得多。最高的是二次育肥的養殖户,他們購買220斤左右的半育肥豬,養到400斤左右再賣。按照10塊一斤買入,育肥豬的成本也要2000多,所以他們賠得最多。”劉莉莉告訴記者。
王祖力提供的數據證實,在6月下旬深度虧損的階段,外購仔豬的養殖户,每頭育肥豬虧損高達1500元左右。
規模效益越大的養殖場,在這場波動中受損越小,一家大型養殖場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生豬都是自己繁育,甚至自己也在嘗試育種,同時,豬場採用智能化管理,人工成本較低,此外,規模效應使得他們的飼料、防疫用品等方面的成本,也較中小型養殖場更低。所以,儘管在低價位時期,他們也在虧損,但虧損的比例,遠沒有中小養殖場高。
劉莉莉的養殖場,最多算是中型,承擔風險的能力遠不如大型養殖企業。“儘管我們自繁自養,但其他成本一點兒也不低,尤其這幾年來,飼料一直在漲,各種防疫成本也很高,一旦虧損,損失也就特別大。”她説。
養豬10年,大多數時候,劉莉莉的養殖場,存欄量都在3000頭左右,2019年起,順應生豬恢復的需求,她的養殖場擴大了規模,新建了一個存欄量5000頭的新豬場,但這個豬場還沒開始賺錢,就賠進去了。
“以前賠錢,都還在可承受範圍內,這一次真的承受不了了,”她説。劉莉莉有些不明白,飼料在漲,市場上的豬肉價格也在回升,但為什麼生豬價格一直在降,她已經在計劃縮小規模,至少恢復到此前3000頭的規模,甚至有時候她也會想轉行的事情,如果生豬價格不能扭轉,可能真的要轉行了,“好多人都不幹了,養不起了,也玩不動了。”她説。
豬場的豬大量滯留,養殖户有點撐不下去了。受訪者供圖
冬天還沒過去
自2018年非洲豬瘟暴發後,新一輪的豬週期開始,兩年時間裏,豬肉價格一直在高位,直到2021年春天。而這兩年,正是像劉莉莉這樣的養殖户恢復生產、擴大規模的時候。
2021年春天,豬肉價格開始回落,從高位回落到正常價位,然後繼續降價,一直跌破成本價,到6月份,跌入降價的深水區。
為何降價來得如此兇猛?王祖力認為,一方面和生豬恢復狀況良好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年初人們對市場的誤判有關。“春節前後,養殖者們對市場有一個判斷,尤其是當時的疫情,讓許多人認為未來的價格還會上漲,因此有一部分人壓欄惜售,導致存欄的育肥豬體重過高。但事實上,疫情的影響遠沒有人們預計的那麼大,所以到6月份,出現了恐慌性的拋售。我們的監測數據顯示,6月中上旬,出欄生豬的體重,比正常狀態下普遍高10%以上。事實上,當時出欄數量還沒有完全恢復到常年水準,但恐慌的情緒使得價格快速下跌,從而導致虧損。到7月份,恐慌情緒逐漸穩定,高體重的育肥豬也消化了大部分,豬肉價格因此有所回升”。
7月份的回升,是否意味着低谷已經過去?對此,王祖力認為,影響生豬價格的,不只有出欄量,還有消費情況、進口數量等。“疫情影響造成的部分務工者收入降低、人口結構老齡化、牛羊肉、禽肉等替代品需求上升等因素,使得當前我國豬肉消費需求處在下降的趨勢中。同時,還要注意,去年11月以來,我國凍豬肉進口數量一直在高位,但投入市場的量並不大,因此,不能排除低價時,凍豬肉大量投放的可能,”王祖力説,“總體而言,隨着存欄生豬的消耗,未來的第三季度,豬肉價格是有可能回升的,但也要注意其中的風險”。
規模化會消弭豬週期嗎?
“價高傷民,價賤傷農”,作為週期性生產的商品,豬肉價格的週期性波動,直接影響着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這一輪反常的豬週期,所造成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
那麼,豬週期可以避免嗎?資料顯示,在美國等養殖業發達的國家,同樣存在豬週期,但在歷史上,隨着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的程度提升,週期波動的幅度也在逐漸降低。
“理論上來説,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確實可以降低週期波動的幅度,不僅是因為規模化養殖成本更低,也因為規模化、集約化的同時,管理水平、防疫水平等也會相應提升,抗風險能力也提升了。”王祖力説。
近年來,由於環境需求、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傳統一家一户的養殖,正在變得越來越少,中小規模的養殖户,也在大批量退出,產業化的發展,會不會導致中小散户的消失,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國政府也曾多次出台文件,保護和鼓勵中小散户養殖,但這些政策,能否改變市場發展的趨勢?
“總體而言,規模化、集約化是大趨勢,但並不意味着,中小散户一定沒有出路,”王祖力説,“根據我們的調查,目前我國還有2000萬中小散户,養殖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説,都是一家人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中小散户養殖,不僅是市場的一部分,也關係到保障農民收入的問題,不能僅僅以市場的角度去判斷”。
保護中小散户,是否意味着豬週期仍會持續下去?王祖力認為,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事實上,保護中小散户,不意味着只是讓他們養殖,還包括幫助和鼓勵他們進行轉型升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抗風險能力。比如我們國家推動的由龍頭企業帶動中小散户的政策,通過企業+農户,企業+中小散户的方式,龍頭提供仔豬、飼料、管理模式、防疫用品等,同時幫助銷售,中小散户和農户只要出人力即可,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農户和中小散户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時間,提高自身的養殖水平,同時保障他們的收入”。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