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穩步復甦,發展中國家風險仍需警惕

  世界經濟穩步復甦,發展中國家風險仍需警惕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世界銀行日前發佈6月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估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達到5.6%左右,中國GDP預計增長8.5%,發達經濟體美國、歐盟和日本預計增速將分別達到6.8%、4.2%,以及2.9%。

  世界經濟的快速復甦主要取決於多國疫苗接種行動的快速開展,以及各經濟體間開放和經濟活動的恢復。中國較早控制住疫情,目前是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中國衞健委6月18日通報,截至6月17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96665.2萬劑次。有望躋身全球“疫苗護照”相互認證體系,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和社會重啓進程。

  對於世界經濟未來整體發展,世界銀行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預測指出,世界經濟復甦存在一個過程,到2022年全球經濟漲勢將依然強勁,但全球產出將會比疫情前低2%左右。到2022年年末,發達經濟體的人均收入有信心迴歸到正常水平,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中只有三分之一能迴歸人均收入的正常水平,這與疫苗接種進度密切相關。

  疫情反覆蔓延下,全球經濟復甦面臨不同方面風險挑戰,首先是全球經濟快速恢復的過程極不平衡。發達經濟體經濟恢復的溢出效應尚未出現,大量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恢復和發展滯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仍有疫情暴發的可能。因此,實現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貧窮國家需受到更多政策關注,為應對新冠疫情持續暴發帶來的下行風險,有必要制定遍及全球的系統性的高效疫苗接種方案。

  其次,由於疫苗接種不及時導致經濟恢復緩慢,中美、美歐等地緣政治因素帶來關税提高,新興市場國家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導致物流效率不高等因素,全球貿易的成本被推高。此外,一些經濟體由於應對疫情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即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推高了全球通脹的風險。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面臨債務違約,流動性受到影響,實體經濟恢復也受到影響。

  中國經濟總體迴歸到常態化發展,正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統領下,向數字化轉型和實現碳中和重點發力。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面對疫情下全球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債務危機、通脹風險等挑戰,中國有責任也有能力為穩定世界經濟復甦預期作出更多貢獻。

  儘早結束疫情需要加快疫苗分發部署,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與低收入國家。隨着中國疫苗接種率迅速提升,可重點考慮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提供更多疫苗援助。提高發展中國家疫苗接種率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必要舉措。從亞洲鄰近國家,特別是南亞、東南亞等與中國人員經貿往來密切國家,到非洲、拉美等人口密集但醫療設施緊張且面臨疫情反覆風險國家,只有世界整體性疫苗接種率儘早提高,全世界各國人民及貿易互通才能儘早實現。

  針對發展中國家債務風險及通脹風險,可與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簽訂更多貨幣互換協議,或增加購買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本幣長期債券,助其穩定貨幣體系和金融秩序,降低其在美元流動性收縮時出現本幣貶值和大幅通脹的風險。還可增加金磚國家銀行、亞投行和世行之間合作,加大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投資。

  中國在推動數字化轉型創新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應注重加強國際創新合作,積極參與到相關國際規則制定中,加強在發展中國家第三方市場合作。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已是世界經濟兩大動力源,也是國際競爭新領域。中美歐就數字治理及綠色可持續發展合作空間巨大,美歐已展開相關討論,可推動設立中美歐三方峯會,就應對氣候變化及加強數字治理進行深入機制化合作。未來中歐關係很可能出現緩和並化解部分挑戰,可考慮與歐盟設立綠色主權基金,並在針對中歐和第三方的綠色基建或相關項目上進行合作。

  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使我們切實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的實際意義。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欠發展國家處於相對弱勢,也是推動全球疫情儘早結束及實現世界經濟正常發展的關鍵環節。隨着全球疫苗接種率不斷上升,在全球經濟加速開放重啓下,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應對風險挑戰,需要中國和美歐等發達國家積極協力推動落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2 字。

轉載請註明: 世界經濟穩步復甦,發展中國家風險仍需警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