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0萬億元,同比下降9.4%,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35%。不過,在淨利潤負增長的同時,不良率、撥備覆蓋率沒有大幅波動。截至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7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243億元;不良貸款率1.94%,較上季末增加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82.4%,較上季末下降0.80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上半年除外資行外,所有類型的商業銀行淨利潤均為負增長。上半年,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淨利潤分別為5328億、2188億、1424億、24億、1156億,而去年同期分別為6057億、2391億、1454億、37億、1305億,同比下降-12.04%、-8.49%、-2.06%、-35.14%、-11.42%。
其實這次銀行利潤的下降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屬於一種宏觀政策影響下的正常結果。6月17日中央就明確提出,助力穩住經濟基本盤,具體包括進一步通過引導貸款利率和債券利率下行、發放優惠利率貸款、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發放小微企業無擔保信用貸款、減少銀行收費等一系列政策,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
對於銀行來説今年大幅度讓利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然舉措,是中國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措施。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出現利潤水平的下降似乎並不是一件讓人奇怪的事情。
長期以來中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來源是存貸利差,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必然會導致以存貸利差為核心的銀行利潤水平的下降。這次銀行利潤下降代表是銀行對於實體經濟真金白銀的付出,也符合監管所説的對於實體經濟企業的精準滴灌。
對於銀行業來説,未來三季度的利潤水平也不會太高,但是利潤不高不代表銀行會有風險,這一點一定要區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