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侃股:多股東扎堆減持背後小心貓膩

經常看到一家公司多股東一起減持股份的公告,投資者總是納悶,為什麼這麼多股東要一起減持?是公司真的存在問題,還是這些股東全都有資金需要?事實上,還有一種可能,是隻有一個股東有減持的需要,其他股東只是從中協助。

按照政策的規定,大股東在減持股份的時候,採取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的,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採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這樣一來,如果有持股比較多的股東想要減持,既擔心短期內錯過股價高位,又擔心如果通過協議轉讓等方式價格會被壓低,那麼就會想一些辦法突破這些限制。

業內專家有一個結構化減持的操作,既通過種種方式把持股分散化,例如通過大宗交易拆細,或者離婚等方式。投資者可以觀察一下,很多實際控制人離婚,配偶獲得的股份多在4%-5%之間,因為按照政策的規定,持股少於5%的股東在減持股份的時候不需要公告,這樣就能神不知鬼不覺,正是結構化減持所需要的數字。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融額度”減持,假如股東張三想要減持股份,雖然在固定時間內有固定的減持額度,但是股東李四、股東王五他們的減持額度可能是閒置的,即他們或許是並無資金需要,或許是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此時他們的額度就成為了張三的覬覦之物。於是張三可以找他們商議,邀請他們同時推出減持計劃,這樣股東張三就能最大程度減持股份,如果找到足夠多的股東,比例再大其實也可能變相短時間內清倉。而張三剩下的股份就可以通過未來提出減持方案再幫助其他股東減持,於是股東之間就形成了額度互換的合作,這種操作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在很多公司的招股説明書中,都存在代持的現象,既然代持是客觀存在的,那麼這種反向代持也就有存在的可能。雖然很難找到證據説哪家公司的股東扎堆減持是這種合作行為,但是本欄説,這種情況符合邏輯且技術可行。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也要值得投資者警惕,那就是控股股東也有可能參與其中。

本欄時常不解,為何有時小非股東減持,控股股東也要進行市值管理,並在合適的時機出台利好政策?假如控股股東也借用了小非股東的減持通道,那麼就不僅僅突破了減持額度上限,同時也突破了36個月的限售規定,要問小非股東為什麼會配合控股股東的提前減持,本欄認為,如果控股股東承諾在小非股東真正減持的時候同樣進行市值管理,那麼這種合作就找到了共同點。

假如這些操作都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未來在新股發行上市的時期,股權結構就會趨於更加分散,這樣在原始股東減持的時候也會更加通暢,單一大股東持股的控股股東,將會“吃虧”很多。但本欄希望,A股市場的操作還是要儘可能在陽光下進行,雖然不能證明黑暗處有鬼,但也應該讓光芒照亮黑暗,限售股減持的規定,本欄建議不妨改為所有的限售股東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比例在特定時間段內合計不超過1%,如果有多個股東想要減持,就按照他們的持股比例分配額度。

北京商報評論員 周科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8 字。

轉載請註明: 老周侃股:多股東扎堆減持背後小心貓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