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昌校宇
作為連接中國債市與世界的重要樞紐,債券通7月3日迎來“三週歲”。
3年前(2017年)的7月3日,債券通正式開閘運行,通過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間的聯通,使國際投資者可以在基本不改變原有交易結算制度安排和習慣的情況下,一點接入並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所有類型債券,是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里程碑。
據債券通有限公司官網上的數據顯示,自上線以來,債券通在入市、交易、結算等各環節不斷完善機制,先後推出交易分倉功能、券款對付結算方式和新債信息通,並進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得到了境外投資者和國際市場的高度認可,投資者數量、交易規模、持債餘額均實現較快增長。
據債券通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通過債券通入市的境外機構超過550家,賬户數量達2012個,覆蓋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3年累計成交量超過6萬億元人民幣,單日最高成交量369億元人民幣。同時,債券通先後助力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和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對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債券通在吸引境外投資方面成績斐然,境外資金活水不斷流入,外資機構持倉規模穩步增加。”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債券市場餘額為108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目前,境外機構持債規模佔我國債券總量的比重為2.4%,持有國債規模佔比達9%。
由此看來,除了“成績單”亮眼,開通債券通對促進我國債券市場開放也有重要意義。
劉向東進一步表示,“開通債券通對我國債券市場的市場化機制完善具有促進作用,且有助於提升我國債券市場的影響力,更好地推進人民幣計價的資產進入國際市場。”
德邦基金固收研究部業務董事孫思齊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債券通的推出讓外資逐漸成為我國債券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為債券市場增添了活力,也成為國內資本市場向國外投資者開放的重要推力之一。
所謂“成績是過去,以後更努力”,未來,債券通還將如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債券通有限公司7月3日在官網發佈的視頻中,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表示,為進一步優化完善債券通,中國人民銀行將推出四項新舉措,包括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適當延長交易服務平台的服務時間;與新的境外交易平台對接,拓寬服務的覆蓋範圍;進一步完善一級市場的服務質量。
劉向東建議從四方面着手完善和發展債券通:一是進一步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債券通平台開展境內外債券發行銷售,探索開設債券“南向通”,可考慮將境內機構圍繞“一帶一路”沿線相關項目發行境外綠色債券作為“南向通”的優先試行領域,豐富境內機構配置境外金融資源的渠道。
二是進一步支持降低“熊貓債”發行門檻,逐步降低對境外金融機構法人實際繳納資本。
三是支持自貿試驗區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允許和推動在離岸市場開展錨定我國債券市場目標的金融產品的開發和交易;拓寬境內企業在港澳債券(含債務融資工具)發行渠道和可投資業務品種的範圍,探索符合標準的自貿區企業發行“點心債”“蓮花債”、可換股債券、“內保外債”及中資美元債等。
四是探索在債券通下利用兩地託管機構的互聯互通,完善債券互通機制和推進產品結構擴容和期限結構多元化,逐步擴大境外機構持有我國債券目標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