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芸子
編輯|潘心怡
來源 |36氪財經(ID:krfinance)
封面來源 |企業官方
藥企離職潮持續發酵,這次輪到中國最大的跨國藥企阿斯利康。
3月18日,阿斯利康中國又有高層變動,腫瘤事業部戰略項目管理辦公室副總監陸雁斌因個人原因,離開公司尋求外部發展機會。即日起,該崗位將由新產品規劃市場總監俞其然兼任。
陸雁斌是阿斯利康近10個月內離職的第十位高管。業內普遍認為,頻繁的高層變動,是阿斯利康“架構調整”的蝴蝶效應。
不止阿斯利康,藥企普遍面臨着“人事震盪”。
據“醫藥健康”地方台不完全統計,2022年已有近百家藥企高管離職,頻繁人事變動的背後,是各家藥企應對中國醫藥市場環境的變革、以及“騙保”、“行賄”等事件的頻發。
站在中國市場的十字路口,以阿斯利康為代表的跨國藥企究竟該如何應對?
變動頻繁
細節體現在阿斯利康在中國市場面對的一系列挑戰——春節前夕,阿斯利康再度被爆出“員工騙保”事件。
2021年8月,阿斯利康在內部合規檢查中發現,深圳市有少數員工存在篡改或參與篡改腫瘤患者基因檢測結果騙取醫保基金。同年12月27日,國家醫保局和公安部聯合約談阿斯利康中國,提出了相關改進意見。
在此前,類似案例已發生數次。
2021年1月,中國檢察網一則起訴書披露了阿斯利康山西某項目組代表,向沁源縣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行賄的事實;4月,四川省醫保局曝光的10例騙保案件中,兩起涉及阿斯利康。
36氪瞭解到,儘管阿斯利康一直表示對該類事件的“零容忍”與“堅決杜絕”,但阿斯利康中國對員工的業績要求也較高,“鋌而走險”成為心存僥倖者的選擇。這也讓外界聯想到其業績承壓的現狀。
公開資料顯示,阿斯利康總部位於英國,1993年入華,連續多年穩居跨國藥企中國市場第一的寶座。但就阿斯利康2月10日發佈的2021年財報,這家老牌藥企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差強人意。
財報顯示,阿斯利康中國區的總營收由2020年的13.62億美元降至13.12億美元,這是近五年來的首次下降。其中第四季度,中國區營收增長同比2020年下降4%。對此,阿斯利康表示,原因主要在於“受醫保談判和集採政策相關的價格壓力影響”。
為了提振業績,進入2021年下半年,阿斯利康一直在中國市場尋求改變。
2021年7月,阿斯利康以390億美元的巨資完成對罕見病藥企Alexion的收購。同年9月,阿斯利康中國正式成立罕見病事業部。
一個多月前,阿斯利康又宣佈合併“呼吸”與“消化”兩大事業部。至此,中國四大業務架構正式形成。分別是腫瘤事業部;呼吸、消化及自體免疫事業部;心血管、腎臟及代謝事業部;罕見病事業部。
對此,阿斯利康相關負責人告知36氪,“呼吸”與“消化”兩大領域一直是阿斯利康專注並深耕的領域。隨着阿斯利康總部設立疫苗事業部,原中國呼吸及自體免疫事業部將迎來更多覆蓋呼吸、疫苗抗體和自體免疫疾病領域的新產品。兩大事業部的合併,能更好地整合資源、提升業務效率。
36氪根據公開資料製圖而在阿斯利康的所有變動中,最被關注的還是其對縣域業務的重新梳理。
2021年11月,阿斯利康拆分及縣業務,一邊將及縣腫瘤業務合併進腫瘤事業部,另一邊又將及縣慢性病業務和零售、社區、飛鷹業務整合,新成立全渠道事業部。
一直以來,阿斯利康都被視作最熟悉中國市場的外資藥企。2015年初,阿斯利康正式創建“及縣市場團隊”。
“得下沉市場者得天下”,阿斯利康也的確耗費了真金白銀,在克服水土不服、歷經“千難萬險”後,終於在縣域市場打開渠道。2019年,阿斯利康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藥品普米克令舒(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成為縣域醫院的TOP10產品。
一定程度上,阿斯利康的市場下沉的確增強了基層醫院的診療能力。而本次對及縣業務的調整,更多被認為是在頻頻丟標、醫改深化大背景下的戰略性“撤退”。
阿斯利康中國相關負責人對36氪強調,阿斯利康參與並支持國家帶量採購,同時積極響應國家醫保目錄、藥品降價談判等舉措,也努力開拓創新支付的模式,旨在切實提高藥物可及性,惠及更多患者。
不過,就目前來看,阿斯利康的改革成效仍需一段時間才能顯現。
集採影響
實際上,在中國陷入瓶頸的藥企不止阿斯利康。2018年,我國國家層面的藥品集採大幕拉開,近乎影響了整個行業。
在羅蘭貝格副合夥人于軍的印象中,我國每年的醫保支付費用超過整體GDP的2%,且伴隨人口老齡化、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筆費用會逐年加大。
“而且我國人口眾多,很多貴重藥品、尤其是腫瘤創新藥品,醫保目錄還會逐漸增加覆蓋。”也正因此,醫保部門只能利用支付方的優勢,對仿製藥進行“一致性評價”,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兩票制”和全國性的“帶量採購”擠壓掉藥物流通中的水分。
傳統經銷模式與“兩票制”對比36氪根據公開資料製圖其中,兩票制是指藥品從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帶量採購則是要求藥企嚴格按照協定採購數量提供藥品。
“以前的招標不帶量,不帶量就是假招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賀濱介紹,原來的省級採購,部分藥企的產品在通過招標降價後,利潤變低,可能會停產,藥企轉而生產成分相同的新藥,價格還可能賣得更高。而全國性的帶量採購,招標價格與採購量掛鈎,企業後續供應不上產品還會受到處罰。
這也更多意味着,帶量採購使得藥企不得不真正參與到“集採”之中,但這種由政府主導的、如此大規模的集採策略全球罕見。
據于軍表示,藥品的絕大部分成本都是前期的固定投入,整個研發週期可能花費10-15億美元。藥品上市後,後續的運營成本相對更低,藥品的價格空間就會非常大。從原則上看,如果醫保談判能把集採的價格協商到合理區間,就能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並實現臨牀藥用的品質保障。
再反觀部分內資藥企,在賀濱看來,其產品價格本就虛高。
“這其中主要是給到各方的回扣,現因為有集採,回扣部分大幅下降,縱使藥品價格下降80%,利潤也有可能不減反增。當然不同企業的不同產品,情況都不盡相同。”賀濱補充道,但對於外資藥企,回扣支出本就比內資藥企少,藥品的價格降低太多還可能走全球審批流程,沒有國內藥企靈活。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11月至今,國家已組織了7輪帶量集採。在第三輪的全國集採中,阿斯利康的阿那曲唑片、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喹硫平片、替格瑞洛片4款產品全部丟標。第五輪集採,阿斯利康的吸入劑布地奈德混懸液也丟標。
更早的2014年,阿斯利康為拒絕輝瑞的收購,曾向資本市場許諾2023年前要實現每年400億美元的銷售額。平攤到中國市場,這一數字是150億美元。據“健識局”報道,伴隨集採政策的全面推行,這一目標有所降低。
種種原因導致,在中國推行帶量採購之初,跨國藥企相對排斥。但從阿斯利康中國目前的情況看,其正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大環境的改變。
創新藥“利好”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市場依然是阿斯利康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且短期內,阿斯利康在中國的地位難以撼動。
對於未來,業內普遍認為,帶量採購的推行,將使有生產成本優勢和品類數量優勢的藥企脱穎而出。
在於軍看來,外資藥企應對集採可以有兩個思路:一是通過有效的流程優化等變革提高效率,降低研發、生產及銷售成本;二是努力拓展其他渠道和創新商業模式,比如與零售藥店及商業保險公司合作等。
賀濱則認為,在集採不斷深化的當下,創新藥或逐漸顯露優勢。“對於專利期內的明星藥品,由於缺乏競爭,集採議價能力也有限。”
一直以來,阿斯利康的早期研發能力算得上可圈可點。
從2021年的臨牀和註冊上看,阿斯利康旗下9種藥物發佈了14個III期陽性數據,在主要市場有22個獲得監管的批准和授權,包括5個新分子實體。在腫瘤領域,Imfinzi也迎來2項關鍵的臨牀III期陽性結果。
再從2021年的財報數據看,阿斯利康核心研發費用在去年增長了36%達到79.87億美元。收購Alexion後,罕見病藥物也給阿斯利康帶來了30.71億美元的營收,按CER比例增長8%。
但儘管如此,阿斯利康對中國市場2022年的預估仍不樂觀。“2022財年,中國市場的總收入或將下降5%左右”,主要原因還是“大環境”。
全球視角來看,藥企巨頭的格局往往不會大變。
如業界預測的一樣,2021年,輝瑞憑藉其在新冠疫苗上的突出表現,以812.88億美元的營收、95%的同比增長再次登頂。阿斯利康則以374.17億美元、41%的同比增長排名第十。不得不提及的是,截至目前,阿斯利康已向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放了26億多劑的COVID-19疫苗,其中約三分之二供應給中低收入國家。
2021年全球藥企營收排名36氪根據公開資料製圖現下來看,阿斯利康正在中國市場走上一條“新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與調整後,或許能再上一個台階。
36氪旗下官方賬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來個“分享、點贊、在看”????外資藥企走到“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