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被作為明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足見其重要性。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羣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同時,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這些領域均與保險行業的主體業務密切相關,意味着保險業在擴大內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方面將大有可為。
國際經驗表明,保險業發達的國家,其保障水平不僅體現出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態,百姓保險意識的水準,而且還會為這個國家的經濟不斷創造出巨大的內需能量和市場動力。這是因為,養老、醫療健康等保險需求屬於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剛需保障部分。雖然就規模而言,目前我國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1月,涵蓋醫療健康養老的人身險保費收入達3.1萬億元,佔保險業的74.1%;人身險公司總資產近20萬億元,佔保險業的85.5%。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國保險市場已經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有高質量拉動內需的能力。
一般而言,衡量一個保險市場的成熟度,大約包括滲透率、市場需求、供給能力等多個指標,但我國保險市場的這些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比如滲透率,我國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分別只有4.3%和430美元,在全球排名為第38位和第46位,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水平,也低於全球保險業的平均水平。從市場需求看,儘管近年來社會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大幅提升,但保險尚未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僅有五分之一的人擁有長期壽險保單。
從某種意義上講,差距就是潛力,就是發展空間。保險業要再上層樓,亟待做好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要在養老、健康、醫療等剛需保障領域做好供給和服務。目前商業保險產品數量雖然不少,但與百姓的需求仍有距離,主要是產品形態較為單一,同質化趨向明顯,無法較快而有效地擴大市場需求。特別是針對老年人、兒童、新業態從業人員風險特徵的產品供給不足。做好養老、健康、醫療等剛需保障領域的供給和服務,不僅是當下保險機構的重要任務,更是保險業在擴大內需中能夠進一步提升能量的重要路徑。以養老市場為例,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億多,如何滿足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從服務能力、理賠管理、風險調節等方面提升供給質量,將是保險行業越來越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另一方面,要用創新的方式與地方政府合作,通過承辦醫療健康等社保項目,激發百姓更多的保險消費需求。在大病保障水平排在全國前列的浙江金華,中國人壽與當地政府合作,推出“選繳保費法”,即在基本社保的基礎上,個人再自願繳費增保。增加的部分比純粹商保價格低,但條款一樣,比當下諸多城市推出的單純由財政補貼的“惠民保”含有更多的保障。更重要的是,這種政企結合的保障方式最終會誘發出更多自發的市場需求。應該説,保險公司經辦地方政府大病醫療保障由來已久,曾出現過中國人保健康的湛江經驗、太平洋保險的太倉經驗和中國人壽的洛陽經驗等。面對擴大內需的新機遇,保險公司亟待嘗試更多的政企結合創新模式,才可能進一步打開新的內需增量空間。
面對機遇,迎接挑戰。正如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所言,我國人身保險市場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也是全球潛力最大的保險市場,前景一片光明。(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