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今年再次為“豬芯片”問題奔走。2021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了6份提案,首份提案內容即和“豬芯片”育種相關。
“現在的原種豬很多是靠進口。這種格局必須改變,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種豬。”“豬芯片”是劉永好對生豬育種的形象比喻,是在描述種豬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客觀事實。
一份2014年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85%左右的地方豬羣體數量呈下降趨勢,有些品種甚至比大熊貓還少。我國是世界養豬大國、第一大豬肉消費國,九成以上的豬肉消費靠“洋豬”。
為什麼“洋豬”能佔領中國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劉永好表示,這是因為我國農業發展還相對滯後,特別是生豬育種方面。“進口的豬多數是良種型瘦肉豬,無論是肉質還是對飼料的消耗等多方面都優於本土豬種,為了提高養殖的效率、效益,良種豬就逐步佔到了市場的主流。”
他説,目前我國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75%,但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仍有不少短板弱項。正如芯片對手機的重要性一樣,“豬芯片”就是當前豬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於育種週期長、起步晚、投入大、見效慢等原因,我國養豬業規模化程度遠低於國際水平。需要長期投入的育種科技項目,近年來沒有列入國家的重點計劃和安排,也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一些企業為追求短平快效益,在育種、科研、設施建設等投入上也嚴重不足。
劉永好列舉了“豬芯片”的九大問題:育種體系不完善、投入嚴重不足、符合條件的現代化育種場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新技術應用滯後、技術人才短缺、種豬測定基礎薄弱、單個項目規模小、疾病威脅嚴重、地方豬資源開發利用不足。他説:“種豬長期依靠進口,直接影響了我國在非洲豬瘟衝擊後產能恢復的質量、速度和效益,也極大地制約了我國豬產業的發展。”
為夯實生豬種業基礎,建立真正掌握“豬芯片”核心技術、產學研育繁推融合發展的“中國瘦肉型良種豬”商業化育種體系,劉永好帶來了一份“關於儘快出台‘中國種豬’重大研發補助政策,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提案。
他建議,政府應儘快出台“中國種豬”重大項目研發和推廣後補助政策,以“企業先投入、國家補一半”的原則鼓勵種業企業積極投資發展種豬研發、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攻關項目,在具備相關能力的情況下申報攻關育種項目,國家按照相關標準評估確認後給予補貼。
同時,對核心育種場、保種場提供非洲豬瘟防控用地支持,保障祖代種豬場的生物安全和運營能力。
“育種事業往往投入巨大。”劉永好表示,非洲豬瘟難以在短期內根治,育種場一旦感染將是滅頂之災,因此核心育種場的選址比一般育肥場更嚴、徵地面積更大,運營維持的成本開支也更高。
為此,他建議加大對國家核心育種場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建設種業產業園,明確將育種場配套的飼料自產及洗消用地納入養豬建設用地審批範圍,實施區域性的主要疾病淨化,擴大生物安全範圍、提升育種效果。支持核心育種場持續做好生豬生產性能測定,建立真正可商業化推廣、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種豬”選育-擴繁-推廣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