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消費,我們來了
在全社會積極落實“碳達峯碳中和”進程中,“買買買”被賦予了新要求:生活消費低碳化。各地嘗試從商品的前端(供應端)和末端(消費端),引導企業和居民進行低碳消費,在衣、食、住、行、娛等生活的各方面,有意識、有意願地選擇氣候和環境友好型產品與服務,避免浪費,鼓勵回收利用。
低碳消費興起
生活在廣州的王小姐環保意識濃厚,上班時儘量不開私家車,而是選擇地鐵、公交或自行車出行。在家中,還將水、電、氣設備換成了節能設備。功不唐捐,她的這些低碳行為獲得了回報——通過廣東省碳普惠平台兑換成了碳幣。這些碳幣可以兑換商品,也可以捐贈用於社會福利。
廣東的碳普惠平台於2015年在廣州、中山、東莞、韶關、河源和惠州試點運營。用户通過平台網站、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登錄碳普惠賬户,用其低碳行為兑換碳幣和相應的優惠。平台不僅面向個人,也對小微企業、居民家庭的減碳行為進行量化並對其賦值。2021年3月植樹節,碳普惠還將遊戲和綠色公益相結合,藉助用户量大的遊戲平台進行低碳傳播。
像廣東一樣,許多城市都在推動居民參與低碳消費。2014年,低碳城市試點之一的湖北省武漢市啓動了“碳積分體系”工作,以引導市民踐行低碳生活。武漢市的碳寶包系統也應運而生。碳寶包於2016年6月上線運營,市民通過使用城市公共自行車、搭乘城市公交、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兑換碳幣,碳幣可用於兑換電影票、團購券等優惠券。雖然碳寶包於2018年停運,但作為國內最早的城市碳積分項目之一,為推動城市低碳生活提供了新思路。
還有的地方嘗試搭建碳積分體系,如廣東省深圳市的碳賬户平台、四川省成都市的早點星球平台等。據日前發佈的《政府與企業促進個人低碳消費的案例研究》介紹,深圳碳賬户平台幫助市民在交通警察局提交連續停駛申請後,通過自願減排等行為獲取碳積分,兑換公益獎勵;成都的早點星球與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合作推出個人碳賬户,基於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的碳減排核算方法對個人的碳排放量進行核算,計算用户乘坐地鐵、公交、步行等低碳出行行為所減少的碳排放量,為用户生成減排記錄。核算後的減排量將被轉換為“星球幣”存入用户賬户中。上述這些項目均由政府主導發起,項目的整體行動框架、行動目標均服務於城市低碳發展的政策目標。
個人減碳不可小覷
減碳是項大工程,許多重大行業比如電力、鋼鐵、水泥等擔當了重任,那麼,個人消費能在其中起多大作用?《政府與企業促進個人低碳消費的案例研究》報告認為:為實現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除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外,也應採取必要的干預手段降低因居民消費帶來的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
隨着國內消費的持續增長,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也會持續上升。研究表明,2012年我國居民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約為2002年的2.27倍。居民消費造成的碳排放不僅包括日常烹飪、取暖、出行等過程中消耗能源產生的碳排放,還包括個人在衣、食、住、行、用等各個領域所消費產品和服務在其生產、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專家指出,從長遠看,個人消費也是特別重要的領域和環節,個人消費模式的改變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前端供應端。
“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及時地對大家的消費行為進行低碳化引導,未來可能相應的碳排放增長將會對環境、對實現國家氣候變化目標等造成壓力。”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中國城市項目主任潘支明説。
集腋成裘,個人減碳也能產生大作用。比如廣東省的碳普惠平台,現有減碳項目20個,會員數量兩萬多人,累計減碳量達到了16976.75噸。2020年碳阻跡(一家諮詢公司)發佈的《大型城市居民消費低碳潛力分析》報告,對人口超過1000萬的大型城市居民在衣、食、住、行、用五個消費領域以及十三個場景下的減排潛力進行分析。報告指出,若相同場景下居民從現有生活消費方式逐步轉向相應的低碳消費方式,2030年人口超過1000萬的一二線城市人均年減排量至少可達到每人每年1.1噸,潛力巨大。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能源基金會低碳城市項目主管林微微表示,我們今天倡導的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就是一種在雙碳目標下社會系統性變革的一部分,也是實現中國“碳達峯碳中和”的重要舉措之一。
營造良好環境
鼓勵大家踐行低碳消費,還需全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其中,政府和企業作為兩方主體,能夠發揮大作用。
自2013年國務院將每年節能宣傳週的第三天定為全國低碳日以來,上海每年都會在低碳日開展以“城市生活,樂享低碳”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圍繞市民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多方面展開,這項行動覆蓋到了商家、校園、辦公樓、企事業單位。
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生態環境局2020年9月聯合高德地圖、百度地圖,開展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措施。用户通過使用高德地圖、百度地圖進行公交、地鐵、自行車、步行路徑規劃和導航,在出行結束後可獲得對應的碳能量,並將其轉化為獎勵。截至2021年2月,綠色出行碳普惠日活躍用户約為300萬人,累計碳減排量達23800噸。
作為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企業在衣、食、住、行、用領域內推動低碳消費也不甘落後。衣方面,迪卡儂、東隆集團等製造商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合作推出了“舊衣零拋棄計劃”,通過對舊織品的回收再利用,降低了廢舊織物大量增加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延長了原料的生命週期。
食方面,傳統的中餐店鋪、西式連鎖快餐紛紛推出了適合“一人食”的食品分量,還推出“光盤行動”;住方面,企業積極研發節能家電和節能建築,為減少個人在居住領域碳排放量做出了積極貢獻;行方面,共享出行企業不斷推陳出新,拼車以及其他網約車等產品提高了車輛的利用率;用方面,越來越多的電商平台、外賣平台、物流行業通過聯合上下游企業採取包裝減量、提供可回收的快遞包裝、減少一次性塑料產品的使用等方式,降低個人在用這一領域的碳排放量。
為開創規模化個人低碳消費新局面,《政府與企業促進個人低碳消費的案例研究》報告建議,今後應搭建多主體的倡導低碳消費、低碳生活的交流和共同行動網絡。以城市和企業為主體,不斷引入不同的機構和利益相關方,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對話平台和對話機制;搭建統一的、場景全面的減碳量核算體系。調動公益組織和研究機構的力量,為碳減排量核算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爭取更多企業跨企業跨領域合作,全鏈條降低商品能耗、服務能耗,以提供更多低碳選擇、創造良好低碳消費環境為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