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應該大力發展製造業還是金融業聽聽王福重與郎鹹平的看法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財經

北大未名BBS論壇上對金融的討論也曾在全國掀起對金融行業的討論。賺錢多、開寶馬、買空賣空,這是大多數普通人對金融業的認知。金融業到今天也依舊是最熱門的行業之一。

而談到製造業,環境差、薪酬低、重體力勞動,製造業也同樣被貼上許多標籤,信息革命進行過程中,製造業也越來越被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嗤之以鼻。

中國到底應該大力發展製造業還是金融業,在《財經郎眼》中,郎鹹平與王福重曾在這一問題上展開過激烈爭論。


無法複製的美元霸權

王福重在論證金融重要性時,提到了一個例子,“佈雷頓森林體系”,拿美元在世界上的霸權來説明貨幣在大國博弈中的重要地位,以此來證明中國應該大力發展金融業。

正如王福重所説,二戰之後,在

佈雷頓森林公園

召開的

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

正式確立了美元在世界的霸權。黃金與美元掛鈎,35美元等值於一盎司黃金。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則按照各自的含金量來確定與美元的匯率。


看似簡單的決定,卻奠定了美國未來幾十年成為世界霸主的基礎。黃金像是金融世界中的樹幹,作為硬通貨在世界各國流通,美元與黃金掛鈎,就像把美元重新作為金融世界的樹幹,使美國在對外貿易中掌控主動權。

雖然“佈雷頓森林體系”在1973 年崩潰,但美元的霸主地位確確實實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也因此,王福重以美元為例,提倡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大力發展金融業,期望通過人民幣的影響力來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影響力。

按道理來説這樣的想法沒錯,但筆者認為,最關鍵的並不是如何提升人民幣的影響力,而是類似美元霸權已經不可能在今天的世界再次出現了。因此以此為出發點的所有美好期望,都無異於是空中閣樓。

佈雷頓森林體系

”得以建立,美元霸權被世界認可,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二戰之後,歐洲各國在與德國法西斯的鬥爭中元氣大傷,而本就處於頹勢的亞洲,經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已經到了奄奄一息的境況中。


而美國成了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通過軍火製造與銷售,美國大發戰爭財,據數據統計顯示,美國當時的黃金儲備佔到了世界各國黃金儲備總量的75%以上。

正因為這樣,美元才能名正言順地和黃金掛鈎,美元的霸權才得以確立。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且不説中國的外交向來不存在霸權與壓制,在多極化的今天,各國都不會允許另一中貨幣再一次稱霸,相互制衡,共同發展,這才是現狀,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貨幣固然重要,但貨幣絕對不是大力發展金融業的直接原因,而在國家的戰略層面上來説,更應該大力發展製造業。


強國必先強基

在百科之中對製造業的評價是這樣的,“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如果把中國的發展比作修建一棟大廈,金融就像是大廈閃閃發亮的玻璃幕牆,吸引着外來的人前來中國。

而製造業,則是這座大廈的地基,大廈到底能修多高,關鍵就在於地基有多深有多穩。郎鹹平在節目中也多次強調了製造業的重要戰略地位。

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已經體現出製造業對國家的重要性。

中國沒能趕上的兩次工業革命也説明了製造業的重要性。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新型工廠出現,工業1.0時代的進入標誌製造業的革新。

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的發現與應用,率先進行革新的,同樣是製造產業,工業2.0時代開啓,全新的生活生產用品的投入,改變了歐洲的面貌。


信息技術革命,中國迎頭趕上,進入工業3.0時代,今天中國的大部分製造業正處於由2.0向3.0轉型的關鍵階段。三次不同的革命,相同的是,革命改變了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的改變,都顯著提高了製造業的生產效率。

有人會提美國,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是全球的金融中心,而華爾街是美國的金融中心,美國蓬勃的金融業為美國提供了相當的資本積累。可美國金融業的蓬勃,同樣是以製造業為根基的。

鋼鐵大王卡耐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汽車大王福特。美國曆史上三個叱吒風雲的製造業巨頭鑄造的製造業帝國,是美國金融業繁榮的基礎。

中國應當大力發展製造業,這是中國經濟金融更上一層樓的根基所在。


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中國應當大力發展製造業,但金融與製造業不應該被割裂開來。製造業是金融蓬勃發展的基石,而繁榮的金融業能夠為製造業的發展積累足夠的資本。

沒有金融業的支撐,製造業是沒有辦法完善發展的。2000年後,中國製造業出現困境,在信息化時代開啓初期,製造業企業在由傳統生產方式轉型到新型生產方式時出現困境,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製造業的轉型舉步維艱。

新興的電子產品研發週期長,投資大,而生命週期又短,風險投資公司不願意冒風險在這個有可能血本無歸的產業中。因此,製造業企業在關鍵技術的發展中受到了巨大的阻礙。

2000年的教訓告訴我們,製造業離開金融業是難以健康持續發展的。而如調整金融業與製造業的關係,今天中國仍在積極探索與嘗試。

製造業的長足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撐,而兩者關係的調整,離不開政府層面的宏觀調控。


20世紀80年代,台灣積極調整金融政策,通過政策調整支持製造業轉型發展。為推動新興的製造業發展,台灣地區建立高科技生產園,提供了風險投資基金,為製造業的轉型發展架橋鋪路。

得益於戰略支持,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製造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代,製造業高科技化發展,使得當時的台灣成為了東亞聯結世界高科技生產的橋樑。

台灣的製造業成功轉型與產業升級,得益於當局對金融政策的積極調整。對今天中國大陸工業逐步步入成熟階段,台灣的經驗有着指導和借鑑意義。而今天的中國也確實在通過調整金融政策來推動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鼓勵金融機構的創新,鼓勵製造業企業上市,加大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這都是目前中國正在積極探索的。

總的來看,《中國製造2025》在15年正式提出,象徵中國已將製造業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製造業的發展也將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