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市值蒸發3600億,關店300家,海底撈開始“斷舍離”

陳琦|市值蒸發3600億,關店300家,海底撈開始“斷舍離”

11月5日下午,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發佈一則公告,宣佈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對較低及經營業績不如預期的海底撈門店,並強調公司不會裁員。截至11月5日收盤,其股價已跌至21.05港元/股,不及最高點的1/4,市值蒸發超過3600億港元。

按照張勇的説法,海底撈的問題恰在於對疫情形勢判斷失誤。2020年6月,張勇判斷疫情3個月後就會結束,並拍板作出一項自信的決策:逆勢擴張。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門店數已到達1597家,一年中,門店數膨脹出662家。其中,三線及以下城市已成為門店數最多的地區。

在給外界的公開信中,海底撈承認,這次的集中關店,是因為此前部分門店選址失誤;組織結構變革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且疲於奔命;優秀店經理數量不足;過度相信連住利益的KPI指標和文化建設不足。

除此之外,在業內以服務著稱海底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來保障服務質量。然而,短時間內在培訓、制度、流程還沒有完善的基礎上匆匆開店,導致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供給不足、良莠不齊,反而使得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優勢大打折扣。其次,海底撈定位中高端市場,2020年門店擴張的重心放在了三線及以下城市,忽視了疫情打擊後的消費能力下降,以及三四線城市本身屬於低消費市場,和中高端的品牌定位不符。

十年前,當時海底撈擴張準則是先看培養了多少合格幹部和骨幹員工,再看手裏有多少錢,以此決定開多少店。現在的海底撈手裏有錢,卻忽視了最初的擴張準則產生惡果。

有業內人士表示:海底撈此次採取的停業整合方式,是“進三退一”,意在整編提質,符合企業螺旋上升的商業規律。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夯實基礎才能支撐起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海底撈作為一個公眾品牌,它的任何舉動都會引起媒體關注,這對一家上市公司來説是一把雙刃劍,我們也許沒必要過分解讀此次事件。一方面,餐飲企業都會有因各種因素影響而經營虧損不及預期的門店,為了及時止損關掉部門門店是很正常的行為。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正值同行競爭者衰弱之時,租金價格的最低點,海底撈作為上市公司有着大量流動資金儲備,在這樣的時間節點大力擴張是一種搶佔市場的經營策略。

事實證明,在2020年—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門店數量以70%的增速擴張,營業收入增加數倍,股價上漲至歷史最高值,一度創下85.75港元/股的記錄,總市值接近4700億港元,市盈率更是達到令人瞠目對的780倍。即便後面集中關店也可以優勝劣汰產生大量優質門店,雖然短期內會有陣痛,但有利於長期價值增長,這種壯士斷腕的決心正是優秀企業所需要的。

財報顯示,海底撈集團全年收入286億元,同比增長7.8%;淨利潤為3.09億元,同比下降86.8%,營收是2016年的4倍,但淨利潤不及該年的一半。我們可以預測,經此次調整之後海底撈營收下降,淨利潤快速提升,股價回調空間較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0 字。

轉載請註明: 陳琦|市值蒸發3600億,關店300家,海底撈開始“斷舍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