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進步加政策引導的“雙輪驅動”下,“雙碳”領域成為市場熱度較高的板塊。從主動投資工具到目前的被動投資工具,基金公司也在加緊佈局。今年以來,名稱中含“碳”基金的數量陡然增加。
從業績方面看,這些“雙碳”主題基金表現出熊市抗跌牛市跟漲的特徵。在公募投資人士看來,“雙碳”的轉型路徑較長,涉及行業廣,圍繞能源變革、碳減排以及雙碳趨勢下的間接受益板塊等均藴含投資機會。伴隨着碳中和理念深入人心, “雙碳”主題基金產品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含“碳”基金數量猛增
公募正在密集佈局低碳、雙碳等相關主題基金,名稱中含“碳”的基金數量陡增。截至8月5日,年內已有30只此類基金成立。
結合過往數據來看,基金公司佈局含“碳”基金的步伐明顯加快。2015年年底,名稱中含“碳”的基金僅有6只;2020和2021年底,這一數量分別為12只和42只;截至2022年8月5日,名稱中含“碳”的基金共有72只。也就是説,今年以來的7個月左右時間,已有30只相關主題基金相繼成立,超過去年全年28只的數據。
談及含“碳”基金數量陡升 原因,創金合信基金FOF投資一部表示,從時代背景來看,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環境、注重可持續發展漸成全球共識。
具體來看,各國政府的頂層設計陸續落地:中國承諾於2030年前碳達峯以及2060年前碳中和,歐盟立法明確2050年碳中和目標,美國重返巴黎協定等行動。碳減排、碳中和與追求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變局下的確定性趨勢。 在這個過程中,能源結構在變革,碳減排碳捕捉技術在各行各業應用與迭代,以及碳交易機制建立、市場開始對“碳”定價等等諸多方面都孕育着投資機會。
此外,遵循碳中和、低碳已經成為國際金融與投資界的通行理念,海內外越來越多的資金所有者傾向於投資符合ESG理念的產品,對中國的基金公司來説,未來開拓國際市場、吸引國際資金,也需要重視“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博時基金也表示,近年來,貫徹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原則的責任投資理念不斷深入人心。2006年,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在聯合國支持下成立,PRI將責任投資定義為:“該投資把ESG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和積極行使股東投票權,以提高回報、更好地管理風險,以及創造對現實世界的積極影響。”PRI為廣大投資機構建立了ESG投資的基本原則與框架。自此,ESG投資、責任投資理念開始在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快速發展。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等因素納入投資研究體系——這也是資產管理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
諾德基金基金經理謝屹分析道,一方面,低碳是全球的趨勢所在,新能源在能源供給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尤其當前的國際局勢,歐洲為了降低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會更加不遺餘力的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
“其次,低碳也是國內政策大力支持的發展方向,並且在光伏、風能、儲能等領域中國已經積累了不同程度的競爭優勢。有能力在全球市場搶佔份額。這幾點使得低碳既有政策東風,也符合全球潮流,還具有國產優勢,是較好的投資方向。” 謝屹進一步表示。
公募掘金三大投資機會
碳中和是處在時代風口的主題機會,細分產業鏈投資機會十分豐富。為把握這一前景廣闊的主題機會,公募機構正在緊鑼密鼓掘金細分賽道投資機會。
談及碳中和相關細分賽道投資機遇以及其與新能源板塊的區別,諾德基金基金經理謝屹分析道,新能源分兩塊,一個是能源供給端,一個是能源消費端。供給端包括光伏發電、風電、水電、核電以及相關儲能和配電輸電環節。消費端是用新能源替代傳統消耗石化能源的產品,比如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等等。
他表示,“這些都是新能源範疇,也是低碳的組成部分,但低碳的範圍更廣一些,還包括節能、環保、碳捕捉及碳中和、碳交易等領域。總的來説低碳的概念更廣,但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還是新能源。”
創金合信基金FOF投資一部介紹到,碳中和、低碳等涉及到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目前該領域較為明確的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
其一,能源變革。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過程,清潔能源生產上下游相關的企業;甚至部分傳統能源企業,因為供需格局的改善都存在投資機會。其二,碳減排。一方面,能有效節能減排的行業和企業會更可持續地發展;另一方面,掌握或者突破碳捕捉、碳封存技術的企業也會受到市場的青睞。其三,“碳中和”趨勢的間接受益標的。新能源車帶來的智能化趨勢,碳税及碳交易帶來的相關金融服務支持等。
至於新能源與“碳中和”在投資方面的區別,創金合信基金FOF投資一部認為,前者是後者內涵的一部分,“碳中和”離不開能源結構的變革與清潔能源的開發,但是“碳中和”帶來的投資機會又不僅僅侷限於新能源,在傳統行業也會創造一些機會。例如,為了實現“碳中和”,農業生產需要在基因工程育種、人造肉領域進行相關技術探索;鋼鐵冶煉可能出現氫能鍊鋼代替傳統的高爐鍊鋼;建材行業中,合成水泥或將代替傳統的石灰石分解過程等等。
博時基金則表示,雙碳既包括新能源等加法項,也包括傳統行業減排、轉型等帶來的減法項。新能源板塊本身是做加法的雙碳。
憑藉對雙碳領域的深入投研和廣泛佈局,市場上已有的相關基金也斬獲了較為亮眼的回報。基金賺錢效應顯著時,含“碳”基金平均業績超越市場均值;市場環境不好時,含“碳”基金平均業績也相對抗跌。
據記者統計,2019年,全市場所有基金的年度收益率均值為22.49%,而11只含“碳”基金年度業績為39.92%;2020年,全市場基金年度收益率均值為26.10%,14只含“碳”基金年度業績再次大幅跑贏整體,年度業績均值為67.92%;2021年,全市場基金年度收益率均值為6.67%,42只含“碳”基金年度業績均值為21.99%。
今年以來,權益市場大幅波動,全市場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均值為-5.23%,而72只含“碳”基金今年以來業績均值為-1.75%,較為抗跌。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在充滿機會的同時,“碳中和”領域的投資也充滿不確定性。謝屹表示,“目前產業和市場都在這個大的領域內做探索。面對全新的行業,我們面臨很多創新,也會面臨一些不確定性。”
舉例來看,謝屹認為,以傳統視角而言,電池製造等行業不屬於低碳環保的範疇,紐扣電池和消費電池是不環保的。“但是一旦把他做成動力電池,替代了石化燃料,其環保性就體現出來了。”
“雙碳”主題基金迎來百花齊放
“碳中和”的定義已得到公認,但“碳中和基金”概念卻沒有統一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哪些公司、哪些項目符合“碳中和”理念等問題,每隻基金都有不同的邏輯。
在業內看來,作為未來40年投資的風口,碳中和時代已經來臨。各種類型的相關主題基金數量將以更高頻次誕生,旨在把握“雙碳”背景下多個相關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創金合信基金FOF投資一部認為,“碳中和”雖然定義和目標是清晰的,但是實現的過程涉及到農業、工業、能源、運輸等諸多領域技術的變革與突破,而技術的演進與迭代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基金之間差異化的判斷和嘗試既可以分散技術不確定性的風險也可以保留從不同技術路徑實現“碳中和”的可能性,因此應該鼓勵碳中和基金的投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博時基金則稱,碳中和的數據還有待進一步的規範、標準和統一。目前碳中和基金既包含做新能源、新能能源車、ESG等方向的基金,也有一些綜合了加法、減法的方向的綜合碳主題基金;數據規範標準後,也可以和ESG結合、按照一定的標準,如碳排量等做一些新的產品。
從基金類型來看,目前市場上名稱中帶有“碳”的基金既有主動權益產品,也有普通指數產品和ETF基金,來自數十家管理規模不同的基金公司。僅被動產品而言,跟蹤的指數也有所差異,既有跟蹤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的ETF,也有追蹤中證碳中和60指數的ETF。
主動權益產品方面,碳中和主題也迎來更多基金公司佈局。比如,多家公司旗下的碳中和ESG主題混合型發起式基金和一些公司旗下碳中和主題混合型目前也在排隊待批。
可以預見,伴隨政策端對碳中和的持續加碼,無論是對新興能源領域的扶持,還是傳統高耗產業轉型,抑或是碳排放權在不同行業主體之間的傳遞和讓渡,都會讓碳中和多層次產業鏈下的主題投資機遇不斷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