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被稱為中國火鍋之王的海底撈,在疫情之下依然大舉逆勢開店擴張,吸引資本的瘋狂追逐,股票市值一騎絕塵,一度超過4500億港元,成為中國餐飲行業的一個“傳奇”。
一年之後,8月14日晚,海底撈發佈2022年上半年的盈利預警財報,期內收入不低於167億元,同比下滑不超17%;預計上半年淨虧損2.25億元至2.97億元。不僅經營業績出現鉅額虧損,市值遭腰斬再腰斬,其在行業上的口碑也逐漸高光不再。
如今,虧損、關店、股價大跌,口碑下滑,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等,都成為了貼在海底撈身上難以撕下的標籤。不禁讓人唏噓,“火鍋頂流”海底撈,是否真的撈不起了?
盲目擴張是原罪
失控的門店擴張,或許是造成海底撈業績下滑的“罪魁禍首”。
2017年之前,海底撈每年新開門店數,最多也沒超過35家。201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99家,2018年達到了193家。截止2021年9月,海底撈擁有門店1597家,2021年一整年新開600多家。
鄭州市場也不例外,截至目前,市區共有30多家門店。消費者們漸漸發現很多海底撈門店不需要排隊了,到店就有位置。“以前吃海底撈都要跑到淮河路那家店,每次都要排隊兩三個小時。現在家門口就開了好幾家店,不怎麼排隊。”鄭州市民趙女士説。
鄭州某熱門商圈的海底撈店員也透露,“現在週一到週四基本都不需要等位,只有週五到週末的晚上才會排隊,就算排隊也不超過半個小時。”
盲目的瘋狂擴張,導致海底撈曾經引以為傲的翻枱率逐年下滑。2018年,海底撈的翻枱率達到巔峯,為5.2次/天,也就是説,一天之內平均每張桌能迎來至少5撥客人。而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已經變成了3次/天,這是海底撈的盈虧平衡線。
今年3月,海底撈發佈的2021年財報顯示,去年一整年,海底撈虧損41.6億元,這相當於海底撈上市以來淨利潤的總和。
不過,海底撈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在去年11月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啓動“啄木鳥計劃”,決定逐步關停業績不佳的門店。截至目前,海底撈在全國已經關停了接近80家門店。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在去年6月的業績溝通會上表示:“2020年6月份,我判斷疫情在9月份就結束,但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後來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
年輕人為什麼“撈”不動了
隨着海底撈業績預告披露,#人們為啥不愛吃海底撈了#的話題也同步登上熱搜,熱評中不少網友表示“火鍋品牌這麼多,並非海底撈不可”、“海底撈太貴,消費不起”、“服務太過熱情,社恐人士,退退退”......
在越來越崇尚理性消費的當下,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以鍾薛高為代表的“雪糕刺客”,深深刺痛了消費者的心,人們對價格更加敏感,“非必要少消費”正成為國民共識。“海底撈價格越來越貴了,每次去吃都要人均一百多,太不實惠了,不如自己在家買點火鍋食材煮煮吃。”酷愛火鍋的王先生説。
同時,在年輕羣體眼中,海底撈的“服務好”變成了壓力。被海底撈當作王牌的“賓至如歸”的服務,對大部分顧客來説已經失去新鮮感,甚至讓不少人覺得不舒服。大學生小李説:“一頓海底撈,吃出了被服務恐懼症。出來吃飯就是圖個安靜和放鬆,不希望受到額外的打擾。”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早已發生變化,大家不再喜歡被圍繞、被束縛,而是轉向追求輕鬆和享受自由。
圖源 海底撈官網微博
此外,年輕人所追捧的養生、顏值、國潮、趣味等,對海底撈而言都不是擅長的。如果不能夠講出新的故事,在變化如此之快的當下,海底撈其實很容易會被“拋棄”。
客觀來説,時至今日,海底撈的市值依然有近千億港元,它依舊是中國火鍋界的頭把交椅,只是這把交椅沒有過去那麼光鮮了。在火鍋界新品牌層出不窮、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海底撈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與核心競爭力也值得深思。希望這位昔日的老大哥能夠重新定位自身,及時調整戰略,在未來走的更穩更遠。
正觀新聞見習記者 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