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黑燈工廠”化解企業“用工荒”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財經

    銀農科技的智能化生產可大幅減少人工操作失誤。受訪者供圖

    近期,華南理工大學與惠州市銀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農科技”)合作,設立華南理工大學教學實習基地及華南理工大學就業創業實踐基地,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

    在疫情之下,銀農科技憑藉着自動化技術率先復工復產,實現逆勢增長;憑藉着技術創新和品牌優勢,今年5月推出的新產品“銀泰保”上市僅3個月,銷售額就突破千萬元。

    作為由國家發改委核定的農藥製劑生產定點企業,銀農科技正對標國際巨頭、打造綠色安全的農藥產品。

    ●南方日報記者 馬發洲 盧慧

    自動化生產減少人工操作失誤

    在惠州市惠城區,銀農科技的除草劑生產車間內,幾個機械吊臂正在作業,偌大的廠房裏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在二樓的控制間內,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着各個部分機器的工作情況及運行參數。

    “這個除草劑生產車間的整條生產線無需人工操作,甚至可以關燈運行,也就是俗稱的‘黑燈工廠’。”銀農科技董事長錢炫舟説。

    毫無氣味、潔淨規範、沒有工人……走進銀農科技的另外兩個車間——液體農藥製劑車間、固體農藥製劑車間,自動化生產也是標配。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製造業企業都遭遇到生產難題,工廠停工、工人隔離、生產線閒置……不少傳統制造業受到較大沖擊。提前佈局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的銀農科技,展現出獨特優勢。

    高度的自動化、智能化使得銀農科技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受的影響較小。“最初受到交通管制、物流停滯的影響,但工廠生產幾乎沒有影響。”錢炫舟説。銷售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今年上半年,銀農科技銷售額同比增長15%。“去年公司銷售總額為1.8億元,我們有信心3年內銷售額突破5億元。”

    早在2012年,銀農科技投入大量資金,實現了絕大部分環節自動化生產,僅投料和包裝兩個步驟仍然需要人工操作。銀農科技建立業內首家最先進DCS(分佈式控制系統)自動化生產線及MES信息控制系統,2018年底“黑燈工廠”投產。

    “銀農科技是全國首家全面實現自動化生產的農藥製劑企業。”錢炫舟表示,從投料到包裝全面實現自動化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產能、質量穩定性高,不同批次農藥性能指標基本恆定,而且自動化改造後人工大幅縮減,同時解決季節性用工荒問題,還能大幅減少人工操作失誤。

    每年研發投入超銷售收入7%

    銀農科技今年5月推出的殺菌劑新品——“銀泰保”在短短3個月內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大關,這得益於產品性能和市場口碑。“產品使用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的吡唑醚菌酯原藥進行生產,採用全球領先的幹懸浮製造工藝精製而成。”錢炫舟介紹,高達99%的懸浮率是“銀泰保”最大的亮點之一。高懸浮率使“銀泰保”在使用過程中噴灑出的藥液濃度高度一致,能夠均勻沉積在作物表面,更好地發揮藥效。

    從2003年的初創,到2009年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再到廣東省首家登陸新三板農藥製劑企業,銀農科技後來居上的秘訣在於創新。一直以來,銀農科技與國內科研院校保持緊密的技術合作,致力於將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這從企業人員結構可見一斑:總共160餘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約40名,一線工人只有30名。目前,銀農科技每年研發投入超過銷售收入7%,擁有17項專利技術。

    “只要是真正創新的產品,最終會獲得市場的認可。”錢炫舟説,銀農科技旗下產品只有十幾個,不在多而在精。當前,農藥“減量增效”成為政府、企業與用户的共同目標,企業始終堅持生產安全、高效、環境友好的農藥製劑產品。目前,銀農科技旗下產品的劑型包括微乳劑型、懸浮劑型、水分散粒劑型以及幹懸浮劑型,多以水為基質,大大降低農藥製劑對人體、對農作物、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去年底,由來自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中化國際、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院所的9位行業教授、專家,嚴格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和程序,對銀農科技項目進行全面審核評價。其中,銀農科技4個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個產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市場回饋是對技術創新最好的肯定。銀農科技最“長壽”的殺蟲劑產品“農舟行”,暢銷十多年;暢銷榜排名第2的殺菌劑“農精靈”,年銷售額達到4000萬元。

    品牌推廣會辦在田間地頭

    目前,高效的高端農藥產品市場幾乎被跨國公司所壟斷,國內大部分農藥企業長期採取粗放式發展,拼價格、拼數量來擴大市場,導致惡性競爭、經濟效益下降的不利局面。

    “同樣成分的農藥製劑產品,國外品牌的價格是國內品牌的2到3倍,但是用户仍然願意選擇貴的。”錢炫舟感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和最重要的農藥產品出口國之一,但是國內1000多家農藥企業卻沒有一個全球響亮的農藥製劑品牌。

    近年來,分散的農户種植已經逐漸轉變為現在的專業化種植,農業生產已經變成一項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的“三高”投資項目。農業種植的風險主要來源於三方面:氣候、病蟲害、市場。其中,防治病蟲害是最可控的風險因素。

    “農藥製劑在農業生產成本中所佔比例不到10%,即便用貴价貨,成本提高也不過13%,這就是農户更願意買貴价貨的原因。”錢炫舟説。

    8月28日,在四川省眉山市謝家鎮,來自周邊的300餘户種植户一同圍觀種植户劉老師種植的70餘畝柑橘園。“過去施農藥,用量多,效果卻差強人意,柑橘易受病蟲危害,損失較大。”劉老師表示,今年柑橘春梢時,開始採用銀農科技提供的產品防治方案。迄今,不僅沒有病蟲害,而且葉片厚綠,果品健康。

    在以自動化替代人工生產、追求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銀農科技堅持走品牌化戰略路線,把品牌推廣會開到田間地頭,讓產品效果説話。

    “我們不跟國內同行打價格戰,但我們的價格肯定低於國外品牌,效果媲美國外品牌,甚至更好。”錢炫舟説。

    ■記者觀察

    在疫情中淬鍊質造力量

    對於一家企業而言,做好產品幾年容易,但數十年如一日確保質量卻是極大難題。

    在與記者交談時,錢炫舟接到了2個臨時增加訂單的電話,均委婉拒絕。原來,銀農科技為保障品質,每個產品從投料到包裝均獨立專線生產,避免因同時生產多種農藥存在交叉污染的風險。

    “不是產能跟不上,而是臨時趕工,共線生產其它產品難以保障品質。”錢炫舟表示,如果同時生產多種產品、全年滿負荷運作,企業年產值可達10億元。做產品應該先有品質,才能塑造品牌。

    在創業初期,錢炫舟曾走訪過多家國內農藥工廠。“當時國內製劑市場產品單一,一些工廠存在散發臭味等現象。”錢炫舟感慨,更有甚者,部分商家為了追求利潤,把母液進行“二次加工”做成產品,以次充好,“部分農藥工廠製造的產品良莠不齊,拉低了同類產品的整體品質和信譽,破壞了市場生態,這也是農户更願意購買國外品牌農藥產品的原因之一。”

    縱觀其發展歷程,質量管理貫穿於始末。當不少同行是“小作坊”式生產時,銀農科技選擇佈局自動化設備;在同行拼價格、拼數量時,銀農科技堅持“品質為王”,走上漫長而“燒錢”的研發之路;當微乳劑實驗因種種困難被業界擱置時,銀農科技主動扎入這一領域,走出一條新路。成就這家“隱形冠軍”的背後,正是對卓越的追求。

    好的品質,也讓銀農科技得以征服眾多挑剔的客户。

    在疫情中,銀農科技逆勢而上,更多是得益於在日常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眼下,中小企業依舊困境重重。只有通過“自救”強身健體,增強抵禦風險、應對變化的能力,長遠謀劃企業發展戰略,才能更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