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給錢就評、量錢評級,國內評級行業為何亂象頻發?
評級行業亂象頻發
監管還需重拳出擊
繼大公國際後,又一信用評級機構被責令整改,且該評級機構原高管鉅額腐敗案亦告一段落。
12月14日,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金誠”)因存在未對影響受評主題償債能力的部分重要因素進行必要分析等違規事實,被北京證監局責令改正,期限3個月,整改期間公司不得承接新的證券評級業務。
同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佈消息稱,東方金誠原總經理金永授、東方金誠江蘇分公司原總經理崔潤海因在職期間,憑藉手握的金融資源和職務便利,損公肥私搞利益輸送,肆意妄為收受財物,涉案金額巨大,於近日被“雙開”,涉嫌犯罪問題被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所涉財物隨案移送。
上述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市場熱議。為何我國信用評級行業亂象頻發?評級機構存在的給錢就評、量錢評級、利益勾結等問題何時能夠解決?如何確保評級行業的高度獨立性?
行業亂象叢生
作為發行和買賣債券的場所,債券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為全社會投資者和融資者提供低風險投融資的平台。而信用評級機構又作為債權市場的重要參與方,有着揭示信用風險,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來,我國評級行業評級虛高,只要給錢就給“A”等亂象不止,相關評估機構多次因業務違規被監管部門責令整改。
2018年8月,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國際”)因存在內部管理混亂,開展評級業務違背獨立原則,人員資質不符合要求等違規行為,被證監會責令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間不得承接新的證券評級業務。
受此影響,2019年大公國際評級業務規模大幅下降,收入也下滑57.56%為6405萬元。
2017年以來,東方金誠曾多次因評級系統存在漏洞,未嚴格履行不定期跟蹤評級工作制度,盡職調查工作不到位,打分模型數據計算錯誤等問題,被北京監管局出具警示函並責令整改。
如今,東方金誠被罰3個月不得承接新的證券評級業務,且公司原高管更是涉嫌犯罪被“雙開”。那麼上述事件對東方金誠的經營情況有何影響?中國新聞週刊曾就此問題致函東方金誠,其相關負責人稱,暫時不方便回覆,一切以後續公告為準。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文指出,東方金誠系列腐敗案,暴露了信用評級領域腐敗的一些特點。“一是論單收費、量錢評級。信用級別買賣是信用評級行業尋租的重要形式,即以調高信用級別為籌碼,收受受評企業好處費。二是利益勾結、‘熟客’作案。其腐敗問題難以一人成案,需要評級機構人員、受評企業和債券承銷商等各利益相關方聯合作案。評級機構內部也往往需要領導人員、評審人員、作業人員、市場人員上下其手,因此很容易形成窩案串案。三是面廣人多、案情交叉。需要形成查辦合力,才能查清案件。”
為什麼國內信用評級亂象頻發、飽受詬病?
惡性競爭、監管不嚴
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人民銀行為了規範企業債券的發行牽頭組建了信用評級機構,發展至今,中國信用債市場規模和信用評級市場規模均為全球第二,國內持牌信用評級機構主要有大公國際、東方金誠、中誠信、聯合信用等6家機構,均有15年以上發展歷史。
經過近 30 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評級體系,與國際評級體系產生了巨大的差異。
鵬元國際首席評級官陳科對中國新聞週刊説道,國內信用評級目前存在着評級等級虛高、信用區分度低、事前預警功能弱、跨行業和資產類型可比性差等問題。就評級行業而言,存在評級機構缺乏獨立性、評級業務收入相對過低、評級機構之間惡性競爭、評級透明性低、評級機構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對評級機構的監管不到位、利益衝突沒有得到很好控制等問題。
另一業內人士則對中國新聞週刊分析,我國評級行業發展歷史較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尚未形成一個有序的債券市場評級違約檢驗機制,面臨行業公信力不足、市場認可度較低等主要問題。在品牌公信力不足的情況下,評級結果的不科學使用、評級行業的激勵競爭間接導致了評級結果虛高。
據瞭解,與標準普爾、穆迪、惠譽國際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壟斷美國95%的評級市場份額相比,我國評級機構呈現數量較多、佔比較為分散的特點。
根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數據,今年三季度,10家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4019只,其中中誠信國際承攬債券產品數量佔比為34.36%,聯合評級、聯合資信以及上海新世紀業務量佔比在10%-18%,東方金誠、中證鵬元、大公國際佔比在6%-10%。
來源: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
在此背景下,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競爭激烈,利益衝突容易造成惡性競爭。而我國評級機構以債權發行人付費模式為主,更容易出現缺乏獨立性、給錢就給“A”、評級公信力不足等問題。
發行人付費,即評級機構向發債企業收費,然後向發債企業提供信用評級報告。
通常來説,企業評級越高,意味着企業信用程度高、債務風險小,發債容易且發債利率更加低廉,可以順利融資並減少利息支出。
當市場上存在多個評級機構的時候,債券發行人可以在數家評級機構中挑三揀四,在剛性兑付、市場違約率約束機制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大的情況下,往往評級標準最松的評級機構獲得優勢,因此容易造成市場上評級的虛高和泡沫化,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評級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評級機構、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強和完善相關監管、建立科學的質量檢驗體系、引入雙評級尤為必要,優勝劣汰的機制才能讓評級行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
除了發行人付費模式,我國評級行業存在評級虛高、區分度不足、事前預警功能弱等問題,也是幾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陳科指出,我國監管部門多用信用評級作債券發行和投資的要求標準,其中許多監管標準都要求信用評級應到達AA或以上。這實際造成了公開發行的債券的初次評級基本上都集中在AAA、AA+、AA三個等級。由於每個等級中都有大量的信用質量不完全相同的債券,影響了信用評級的區分度。
其次,中國債券市場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剛性兑付和隱性擔保,造成投資人對信用評級的準確度和區分度並不敏感。不僅如此,中國債券市場歷史違約數據不足,也無法採用依賴違約數據的檢驗方法直接評價信用評級是否準確度量了信用風險。另外,評級公司人才流失嚴重,無法長期保持提高評級質量。且評級行業的內部風控和外部監管也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還不能夠有效的把控評級質量。
“這些問題需要在監管、制度和規則方面予以解決,能否短期內解決取決於監管政策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陳科説道。
12月13日,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潘功勝指出,信用評級是債券市場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安排,關係到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大局。人民銀行將會同相關部門共同加強債券市場評級行業監督管理,強化市場紀律,推動我國評級技術的進步、提高評級質量,提升信用等級區分度,進一步推動評級監管統一,真正發揮評級機構債券市場“看門人”的作用,促進評級行業高質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