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9日消息(記者劉柏煊)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於3月11日表決《關於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即預算報告。預算報告也被稱為“國家賬本”。錢從哪裏來?花到哪裏去?如何確保花出實效?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廣記者為你一一梳理今年“國家賬本”的看點與關鍵點。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7萬億元,增長8.1%。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1.67萬億元,收入總量為21.4萬億元。赤字率擬按3.2%左右安排,赤字整體規模為3.57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擬安排3.65萬億元。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舉行首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財政部部長劉昆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兩會“部長通道”上解讀,積極的財政政策強調“更可持續”,這在今年的預算安排上有所反映。
劉昆説:“財政政策保持基本穩定,不急轉彎。今年的赤字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限額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和2019年相比,赤字總額3.57萬億元,增加0.81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限額新增3.65萬億元,增加了1.5萬億元。”
在財政支出一端,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5萬億元,增長1.8%。具體往哪裏花?預算報告也劃出了重點――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559億元,增加20億元;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安排1770億元,增長4.3%;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安排1561億元,增加100億元......
今年的財政支出有哪些“不變”與“變”?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恆解讀:“在‘不變’的方面,比如我們繼續強調優化支出結構,支持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創新等,與此同時,壓減中央本級支出,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緩解基層財政運行困難。在‘變’的方面,體現出的一個明顯導向是投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支持科技創新、支持鄉村振興等。從供給端來看,加強科技創新有利於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創造高端供給。從需求端來看,鄉村振興搞好了,農民就業穩了,消費能力也就上來了。所以,無論從供給端還是需求端來看,都指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税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認為,今年財政支出的整體特點表現為,在促進國家戰略科技能力、推進科技創新、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以政府過“緊日子”換取市場主體過“穩日子”、老百姓過“好日子”。
除了投向領域,社會和市場還關心,如何確保寶貴的財政資金花出實效?今年的預算報告釋放了明確的“績效管理”信號。
羅志恆認為,績效導向也是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突出“提質增效”的一個重要方面。“首先,我們要統籌財力,避免‘資金不足’和‘資金剩餘’同時存在;其次,我們要優化支出結構,把這個錢用到能產生效果的領域中去;再次,我們要確保花的每一分錢都能發揮出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