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回落,阿里還有韌性嗎?
進入“熟經濟”期,企業戰略的目標中長期化是大趨勢,變現和數據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價值創造才是,鞏固電商業務的核心競爭力與科技研發能力便是阿里的長遠之道。
疫情反覆,全球經濟下行,整個國際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細分領域競爭加劇,各大互聯網公司財報接連不達預期概率節節攀升。
在此背景下,作為中國體量最大的電商平台,阿里受衝擊頗為嚴重。據阿里巴巴(BABA.US)202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其2021年7月至9月營收業績為2006.9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29%,增長速度減緩,同時淨利潤也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
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表示,過去這個季度,阿里巴巴在內需、全球化、雲計算三大戰略領域繼續堅定投入。張勇一句話點明瞭其目前投入的重點領域,遺憾的是,這三個領域都不能在短期內帶來收益,所以阿里短期內是否能翻盤,提高盈利能力,依然存疑。
二級市場投資人快速反應,財報發佈後,18日阿里美股收跌11.13%。
阿里本季度業績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下滑是走下坡路,還是為了長期發展持續投入,目前還尚需討論。
從數字型驅動到可持續發展,從求大求強到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阿里正在通過變化尋求重新定義自己的可能性。
一般來看,歷史上任何偉大的公司在轉型過程中,均會受到暫時的利潤下降和資本市場的不認可,IBM、蘋果、微軟都曾經遇到過類似情況。
所以説,下跌不可怕,下跌後是反彈還是一蹶不振才是關鍵。所以,這份財報我們更關心的,是阿里有沒有未來反彈的實力。
電商的基本盤是否穩定
著名金融學學者唐涯(香帥)近期提到了“熟經濟”的説法,從GDP、CPI指標看來中國宏觀經濟已經從猛長個兒的“青春期”步入了穩健增長“輕熟期”。
在中國宏觀經濟突飛猛進時期做出突出貢獻的各大互聯網巨頭,最近似乎也都隨着宏觀經濟一起,進入了“輕熟期”。這一階段,企業戰略的目標中長期化是大趨勢,變現和數據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價值創造才是。
阿里長期以來以國內電商業務為基本盤,持續鞏固國內電商板塊的競爭力與科技研發能力,便是阿里戰略中重要的一環。
近幾年中國電商業務獲得新一輪發展機遇,阿里的電商業務受到一定挑戰,不少人懷疑阿里電商在不久的將來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甚至在電話會議上,有分析師直接提出:“就核心電商這個板塊,你們本季度的表現是不如同業的。”
這些質疑並非沒有依據,甚至今年雙十一阿里也沒有亮數據、秀肌肉,彷彿成績不令人滿意。但實際上,剔除未支付訂單後,阿里雙十一活動錄得實物商品GMV共5403 億元,並非成績不佳,而是聚光燈從平台本身轉向了品牌和直播間。
兜兜轉轉之後,阿里又回到了孵化和支持商家的初心。
自2021年以來,阿里發佈了一系列補貼和激勵商家的活動,包括調低商家運險費、減少收費類目、免費開放平台營銷工具等,這些幫扶舉措與阿里本季度現金流同比驟降34%息息相關。
平台和商家本就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在光景不好時犧牲短期數據也要也在經濟下行期補貼商家,是增強商家的信心,也是增強阿里長期競爭力。據億歐智庫報告,今年雙11各電商平台中小商家信心指數排名,天貓第一。
傳統優勢電商平台之外,阿里還加碼了對淘特的投入。
淘特(淘寶特價版)主要面對下沉市場,上線18個月便拿下了2.4億用户,是阿里的重要攻防戰略佈局,也是提高下沉市場用户購物體驗為阿里累積口碑的好途徑。張勇在財報發佈後電話會議上表示,淘菜菜是基於淘寶和淘特基礎上的附加服務,在提高平台轉化率的同時也為消費者、農户、廠商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更好的服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後,淘特和淘菜菜成為阿里用户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阿里目前的表現證明,其國內電商的基本盤依然穩中有升。
發展是否有可持續性
宏觀環境充滿不確定的國際背景下,對於像阿里這樣體量的公司,佈局多元化、分散風險是度過這段時期的關鍵。
面對競爭日益劇烈的市場環境,一方面阿里不得不加大鞏固既有用户和獲新客的成本,另一方面提前佈局新領域尋求轉型可能也必須提上日程,以便在紅海中鞏固地位,在藍海中尋求機會。
因此,堅持長期投入國內電商的同時,阿里還加碼了新業務投資,本地生活、新零售、Lazada等投入同比增加125.75億元,這些投入也都展現出了相應的回報。
本季度,阿里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增長約6200萬。具體分區域看,東南亞電商平台Lazada訂單量同比增長82%,土耳其電商平台Trendyol GMV同比增長80%,表現均優於市場預期,有望成為驅動未來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多元化新引擎。在當前環境下,現在的成果還算不錯。
國內本地生活方面,對高鑫零售前期的高投入,也開始收到回報。阿里社區商業平台的GMV季度環比增長超150%,高鑫零售為此貢獻了高品質供給和供應鏈能力。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促進下,阿里本季度本地生活服務訂單量同比增長30%。
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里早早開始佈局的雲計算,在本季度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能,來自互聯網、金融服務和零售行業客户收入有較高增長。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三個月,阿里雲計算收入200.07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33%,高於市場預期,連續第四個季度盈利。
“雲釘一體”則是夯實阿里雲To C的關鍵一步。2020年新冠疫情的打擊讓各行各業承壓,但這隻“黑天鵝”也加強了釘釘的優勢地位,真正打開了線上辦公、教學的市場。截至8月31日,釘釘用户突破5億,企業、學校等組織數超過1900萬。
科技是永遠的生產力,數字化的好時代正在臨近。第13屆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佈了倚天710服務器芯片,神龍4.0硬件虛擬化架構,磐久服務器,靈傑大數據+AI一體化平台等自研核心產品,標誌着阿里已經具備對標全球雲計算最高技術水平的能力。
阿里管理層在電話會議中再次表態,公司將持續投入雲計算,不追求絕對的增長速度和市場份額,不因是市場熱點而盲目跟進,長期價值創造終會證明市場地位。
各項新業務都按計劃推進,阿里的未來增長軌跡有跡可循。
社會責任是平台經濟的歸屬
互聯網是本世紀發展最快的行業,這裏誕生過無數神話也鼓吹過許多泡沫。正是因為互聯網時代發展得太快,企業如何自處,相關部門如何監管都是充滿挑戰的問題。
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針對市場壟斷問題,對阿里巴巴集團依法作出行政處罰,責令停止違規行為,並處以182.28億元的罰款。根據《互聯網平台分類分級指南(徵求意見稿)》監管部門中國互聯網平台將分為6大類3個級別進行監管,明確了平台責任和消費者權益。
之後,以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的轉變肉眼可見。8月《個人信息保護法》出台,對平台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提出規範,阿里旗下淘寶、天貓等產品便在設置頁提供了個性化推薦和廣告的可關閉選項。
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開始實施,遏制平台過度收集用户信息,阿里等頭部企業也積極響應監管政策要求,對平台的信息收集和處理提出規範。
另外,平台間“二選一”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也得到了工信部的行政指導,但互聯互通問題到底解決得如何才是大眾所關心的問題,也是本次財報電話會提問環節的一個重磅內容。對此,阿里對各平台互聯互通的意義表示認同,並説明阿里正在積極推進對其他平台的開放,同時也期待所有平台拿出同樣的態度。
只有更多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企業也才能隨之享受更多紅利。之前大多數企業都有過迷茫,也付出了代價,日後能改,善莫大焉。
必須承認的是,正如上文所説,由於張勇提到的內需、全球化、雲計算三大戰略,都不是短期內能帶來利潤的,尤其阿里做的很多具體的事情屬於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長期堅持大力投入,所以在下個季度甚至下一年,阿里都有可能無法提高淨利潤率。阿里也在昨晚發佈財報時宣佈調整收入指引,將2022財年的總收入同比增速降為20%至23%。但如果放眼長遠,在國計民生、基礎建設領域的投入,將帶來長期回報。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阿里財報數據不如預期,但依然是國外聰明錢看重和一直觀察的投資標的。
阿里未來怎麼走,還要看管理層決策。至少從這份財報和財報背後的分析來看,阿里依然“韌性”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