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市化的本質,是人口和經濟的聚集。

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最近,《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在京發佈。這份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撰寫,從2003年起每年發佈一次,是評價中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參考。

報告一經發布,城市之間掀起了新一輪的battle。

經濟battle:實力和耐力的比拼

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中,構建了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兩大體系。報告通過對兩大體系下若干細項的分析,對中國的291個城市進行了綜合的衡量。

如果把城市競爭比做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比賽,那麼綜合經濟競爭力相當於城市當下的表現,可持續競爭力則意味着城市未來的潛能。

2021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前十城市依次為:上海、深圳、香港、北京、廣州、蘇州、台北、南京、武漢、無錫。如果把排名放寬至百強,可以看到這些攢下家底的城市主要分佈在東部及東南部沿海地區。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圖:2021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百強分佈圖

從全國291個城市來看,排名波動幅度不大,總體格局穩定。其中,東部城市排名平均下降1.42名,中部城市平均上升2.25名,西部城市排名基本維持不變,僅上升0.07名。

這輪綜合經濟實力的比拼中,中部城市的成長引人注目。合肥城市羣、南昌城市羣、中原城市羣、武漢城市羣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均呈現上升態勢,總體排名分別上升了6.75名、6名、4.07名、2.36名。

2021年,中國可持續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香港、深圳、台北、上海、北京、廣州、武漢、蘇州、南京、廈門。從地圖中可以看出,可持續競爭力百強城市的集中分佈省份,比綜合經濟實力百強城市多了一個河南,少了一個福建。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圖:2021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百強分佈圖

從全國291個城市來看,頭部發達城市的格局趨於穩定,中部城市迅速崛起,均衡式發展總體強於單點發展。中部和西南地區排名分別上升了8.5名和10.5名,東北降幅最大。

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的差距,在進一步擴大。在統計的130個北方城市中,60%排名下降,平均降幅高達19名。而在161個南方城市中,上升城市佔比接近70%,下降城市佔比僅25.6%。

人口battle:搶人大戰的落幕與升級

在城市競爭的洪流中,人,是一切的基礎。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2020的十年間,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高達3.76億人,增長將近70%。跨省流動的人口,主要流向了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在低生育率、老齡化的背景下,人口和人才成為了城市間競爭的重要資源。

2017年3月,武漢打響了“搶人大戰”的第一槍。此後西安、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陸續跟進,一年內宣佈搶人的城市增加到70多個,硬是將“搶人大戰”推上了年度熱詞。

從本省搶,從外省搶,搶人的硝煙甚至蔓延到了北上廣深。當户籍的加持有如白菜,搶人大戰升級了:門檻從大專起步提升到了本科碩博,但福利補貼也從落户變成了真金白銀。

這輪搶人,主戰場在武漢、西安、成都等明星二線城市。雖然競爭激烈,結局卻是皆大歡喜:不但坐實了“新一線”的名頭,還為城市儲備了大量的高質量人才。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圖:2017-2019年新一線常住人口增量

數據來源:21世紀報道

從去年開始,“搶人大戰”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到了今年,昔日的搶人大户反而收緊了落户和限購的口子。

比如西安,8月出台新政,擴大限購限售範圍,收緊離婚家庭、新落户人羣及E類人才在限購區域的購房政策。比如杭州,在10月宣告了“大專繳一個月社保就能落户”成為歷史。

在西安、杭州等城市收緊落户門檻的同時,一向高冷的一線城市北京和上海,反而放鬆了落户的門檻。

上海宣佈將在5個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制定差異化的人口導入和人才引進政策,落户鬆綁從郊區做起。北京開啓計劃單列式搶人,瞄準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前200位的本科以上學歷畢業生,或者“雙一流”建設學科碩士研究生。

至此,搶人大戰在落幕的同時也再度升級。未來一線城市搶高端人才,二線城市搶大學生和勞動力人口,三四線城市的户口將會名存實亡。

城市競爭的盡頭:從聚集走向平衡

“中國的問題不是經濟太集聚了,而是長期以來,人口的集聚未能與經濟聚集同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在《大國大城》一書中如是寫道。

從歷史和國際經驗來看,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資源的配置,從聚集走向平衡。

在近日發佈的這份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創新觀點—— “人口生存舒適最低需求理論”。它劃出了人類對空間、距離和生態平衡等需求的極限標準:

人口居住空間不低於30平米;城市範圍內土地開發強度不超過30%;整個城市的建築物高度即容積率,結合全球城市經驗不宜超過2.5;單次通勤時間不超過60分鐘;城市住房用地佔城市建設用地比例,在25-40%之間。

由此可見,人口和資源的聚集固然有助於提升效率,但無邊界、無限度的發展也並不可取。

省會城市“一市獨大”的局面,同樣值得警惕。所謂“一市獨大”,是指省會城市GDP佔到全省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全省只靠這一個城市撐門面,周邊城市都成為它“墊腳石”的情況。

一市獨大,通常會造成人口聚集落後於經濟聚集的局面。從發達國家城市化經驗來看,各地區之間經濟份額和人口份額雖然差距大,但人均GDP較為接近,從而實現了區域平衡。

“城市進化論”曾做過一組對比,將31個省區市2020年的經濟數據和人口數據放在一起看,只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10個省區市的經濟總量佔比大於(等於)人口總量佔比。這些省份經濟發展普遍較為均衡,極少有一市獨大的情況。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這也印證了本輪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研究的一個發現:多中心均衡式發展總體強於單點發展。未來,希望像廣東、江蘇這樣的多中心均衡發展樣本能多一些,像湖北、陝西這樣單一中心的省份,區域發展能走向均衡。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江蘇七普與六普相比的人口增長率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陝西七普與六普相比的人口增長率

以上圖片來自微博@錢塘精選,地圖由方輿論壇?高斯引理 整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20 字。

轉載請註明: 大數據報告|城市競爭的盡頭,是人口和經濟的battle - 楠木軒